嗨!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068-4885
音响评析

轻尝离子高音的魅力-全茂试听 德国 阿卡贝拉Acapella High Violoncello II号角落地音箱

2016/10/18 9:35:06

|
3707

号角喇叭可说是最原始的喇叭形态,由于工作效率高,在喇叭设计的领域历久不衰。经过百年演变的号角喇叭,不仅有传统,同时有创新,德国Acapella擅长设计号角喇叭,但创新地加入了离子高音,成就了数十年传唱的美声。这次来到台中全茂试听Acapella旗下中大型喇叭High Violoncello II,不仅经验难得,更是印象深刻,那轻松挥洒音乐色彩的艺术性格,表现出充满魅力的音乐流动感。

 

全茂试听

说起Acapella,引进台湾已有多年时间,但我实际上可以亲耳听到的机会并不多,原因之一是Acapella的产量很少,几乎都需要预定,既然有人预定,货到了自然尽快交付客户,也不容易找到机会试听。另一个原因是Acapella销量好的产品大多是配备离子高音的中大型喇叭,安装不易,识货者早就请代理商或店家直接到府安装,要在音响店组好全套系统试听机会也不多,所以即便Acapella引进台湾多年,我能亲炙其魅力的机会也不多。不过这两年代理商全茂对Acapella的经营越来越积极,尤其是大型Acapella系统的引进,更是不遗馀力,2010年台中音响展就推出了超大型的Triolon喇叭,而高阶型号也一一引进,实地展示,这款High Violoncello II虽然尺寸比不上Triolon那么庞大,设计感也不如Triolon那么惊世骇俗,但典雅的造型与设计感十足的圆号角,似乎更合乎摆在家中的想像,毕竟要迎娶Triolon喇叭,不仅房子要够大,整体设计也要配合,才能前卫登对,而High Violoncello II外观相对保守些,尺寸合理些,一般家庭摆放比起Triolon要容易得多。

 

圆形号角的创始者

从照片上看到High Violoncello II,本来不觉得大,但是来到全茂见识本尊,这High Violoncello II还真是不小,也可能是全茂的场地采宽边摆放,聆听距离较近,更觉得High Violoncello II身形庞大。视觉效果庞大的原因之一,和大红色的圆号角很有关系,即使High Violoncello II底部的箱体还是方方正正,但上半部的红色号角抢尽了风头,怎么看都很有前卫感。全世界做圆号角最出名的公司有两家,都在德国,一家是Acapella,另一家则是Avantgarde,Acapella在自家网站和宣传手册上都写说他们是圆形号角的创始者,显然有意和同是来自德国的Avantgarde互别苗头,但这两家公司仅有大尺寸圆形号角旨趣相同,设计上的逻辑却大有不同。

 

 

离子高音

对我而言,High Violoncello II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离子高音,这款称为Ion TW1S的离子高音,已经扬威国际数十年,至今我仅看过另外一家厂商Lansche的Corona离子高音,产品成熟度可以和Acapella相提并论。什么是离子高音?就是利用离子产生电弧,作为高音单体的振膜,因为电弧本身没有质量,所以反应速度非常快,远远胜过目前我们看得到的任何高音振膜材料。第一次听到离子高音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项科技很新颖,但实际上离子高音的理论早在1900年就已经提出,那时候在英国有位先生叫做William Duddells,他发现如果把碳弧灯(早年没有钨丝,用的是碳棒)本身的噪讯降低,在利用电压的变化,碳弧竟然会「唱歌」。当时仅是噪讯的变化,还不算是真正的唱歌,但这项在1900年于伦敦发表的新技术,成为后来离子高音的理论基础。

 

 

不过离子高音的发展并没有很快,一直要到1946年时才有另一位先生Siegfried Klein提出一系列的专利申请,研究主题就是离子高音,他在1954年把一系列专利搭配起来,发现透过小型的石英管搭配号角,可以有效地控制电弧,设计出实用的离子高音或离子麦克风,而Siegfried Klein的研究引起了许多发烧友的兴趣,资深发烧友一定记得Magnat Plasma,以前大家戏称为喷火龙,不过后来却销声匿迹,我印象中Magnat Plasma在台湾销路很好,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家公司怎么就不见了。不过往者已矣,Acapella的Ion离子高音倒是一支独秀,一路从70年代挺过来,成熟度之高可见一斑。

 

发声透过「电弧」震动

因为离子高音发声透过「电弧」震动,电弧本身没有质量,所以理论上是速度最快的高音单体。此外因为电弧不是一种材料,所以也没有一般单体振膜材料的谐振问题。离子高音发声的原理是先产生稳定的电弧,然后藉由温度的变化施加正离子,让电弧产生波动,藉以发声。因为离子高音需要电弧,所以必须要插电。Acapella的Ion离子高音频率响应是多少?答案是5kHz~50kHz,看起来比钻石高音或铍高音的高频延伸似乎低了一些,但离子高音的电弧没有质量,相较之下,钻石或铍都太重了。此外,虽然Ion离子高音本身的频率响应可达50kHz,但搭载在High Violoncello II上面时,这对喇叭的高频延伸则为40kHz,比Ion本身的规格稍微低一点,应是搭配分音器所致。

 

 

虽然离子高音有那么多令人著迷的声学物理特性,但我一直觉得很奇怪,这么棒的高音为什么很少人使用?现在想想道理其实不难懂,看看Ion离子高音就知道了,Ion需要装在独立的箱体,需要插电产生电弧,裡面有石英管作为离子产生器,制作成本绝对比任何高音单体还要贵,愿意采用的厂家自然少,从这裡也可以看出Acapella追求顶尖音响的态度。High Violoncello II所使用的Ion离子高音位于火红号角的下方,那个黄铜号角就是离子高音的开口,尺寸虽小,但黄澄澄的镜面同样是吸睛的焦点。

 

三音路喇叭

以Ion离子高音为中心,High Violoncello II上面搭载高音号角,底下则是低音单体,构成了三音路喇叭。为何要强调三音路?因为大多数号角喇叭采用两音路设计,可是两音路设计容易在中高频产生凹陷,如果要补上这一段,常常会牺牲高音号角的延伸,造成频宽不足。顶尖的号角设计早就已经注意到两音路号角的难题,因而走向更複杂的分频,像是JBL晚近的旗舰号角喇叭,也多采用三音路,而且是追加超高音号角。High Violoncello II的设计方向约莫相同,但是Acapella有更厉害的武器,就是Ion离子高音,以其优秀的高频延伸担当超高音,并且补足高音号角的能量,如此一来高音号角可以专注在中高音向下的频段,以High Violoncello II的设计来说,大尺寸的号角其实应该叫做中高音号角,它所负责的频段是800Hz~5kHz。

 

 

仔细观察High Violoncello II,中高音号角其实连在一个独立的箱体上,尺寸方正,但其中一个立面向上,所以从背面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菱形立在低音喇叭箱体上面,并且在正面形成一个漂亮的V字形。圆形号角裡面藏著2吋丝质软半球单体,这个尺寸有些特别,以高音单体来说,似乎尺寸太大了,但当作中音单体,似乎又太小了,总之,Acapella的设计确实有独到之处,虽然感觉上2吋高音负责中频段有点不足,但因为负责的频率只到800 Hz,应该也足够,况且有大尺寸号角强化能量,两两相加,这些参数应当都在Acapella的计算当中。

 

低音密闭式设计

接下来要谈High Violoncello II的低音部份。照片中读者们看到的低音箱体有网罩,这个网罩还有螺丝钉固定,所以试听当天没请温老板帮我们把网罩卸下来,不过High Violoncello II的低音确实有内容。技术规格上写著High Violoncello II搭载3只11吋低音单体,可是外观上我们只看得到2个11吋低音,那第3个低音单体跑到哪裡去了?原来藏在箱体裡面,和外露的两个11吋低音做Isobaric配制,前后等压连动。因为采用Isobaric等压箱体,所以High Violoncello II并不是低音反射式音箱,而是密闭式设计。光看设计就让人觉得有趣,一般号角喇叭具备高效率,也多采用效率较高的低音反射式音箱,但Acapella却刻意采用比较複杂的Isobaric,不仅难做,理论上还比低音反射式喇叭难推,这不是相对抹杀号角喇叭高效率的优点吗?从设计上来看应该会影响效率,但数据规格却是不错的,原厂标示High Violoncello II的效率有93dB,虽然没有像老号角动辄上百dB超高效率,但也是相对高效率的喇叭。

 

 

搭配全套Kondo系统

关于High Violoncello II的设计,我大概简介到此,说实在的,从设计上来看High Violoncello II已经满複杂的,但实地看到全茂搭配起来,还真有得玩。全茂搭配全套Kondo系统驱动,包括Kondo M1000 MK II SE前级与Kondo Ongaku后级,讯号线也全都是Kondo银线,不过喇叭现则搭配Acapella自家产品,讯源则是Weiss Jason转盘/Medea数类转换器。

 

 

说High Violoncello II是有道理的,它的高低频量感可以调整,可以微调出自己想要的音质音色,图像看起来是-- - o + ++。这部份的调整似乎不是量感的调整,而是高音单体效率的调整,或者说是离子高音的效率变化,产生高频延伸的音色差异。我来全茂试听之前,温老板已经调整妥当,实际试听效果很好,我也就没有现场试试看微调的效果。

 

 

在全茂试听High Violoncello II,坦白说空间不够大,虽然这间透天昔纵深很深,但宽度不够,而且为了在店面摆放够多的器材展示,只好采取宽边摆放,我聆听的位置大约离喇叭两、三公尺而已。温先生说他一直在寻觅格局更大、更宽阔的展示场地,但却苦无适当的空间出现,只好尽可能在现有空间把声音调整到最好。我才坐下来听,在沙发椅上左移右挪,管事左边的位置或右边的位置都没办法「居中」,温先生看我找不到皇帝位,马上跟我提示:「试著坐在两张沙发中间的扶手上。」位置一挪,定位马上「校准」,虽然坐得很高,坐扶手也没那么舒服,但确实是最好听的位置,也就入境随俗坐高高听音响了。

 

Kondo搭配号角

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号角迷,自己用号角喇叭很多年,但是号角喇叭确实有一些先天的问题存在,必须使用者努力去克服,其中一项问题就是号角的效率比低音单体高得多,设计不良的号角很容易飙出高音,或缺乏丰润的中低频支撑。可是High Violoncello II采用三音路设计,搭配独家离子高音,还可以调整效率,这些设计都是传统号角喇叭所缺乏者,善加调整自可经营出好声。全茂温先生搞Hi End音响多年,确实懂得音响调校之道,即便空间多所限制,全频段音乐再生却是相当均衡。High Violoncello II具备93dB效率,搭配27瓦的Ongaku后级,本来以为功率会不太够,但经过全茂精心调整,就算我用力催音量,也不至于让音乐场面崩溃。当然,我那天也问了温先生,如果搭配大功率晶体机如何?他说驱动力当然会更好,但音质音色的表现则是Kondo的长处,其他晶体机很难与之相提并论。

 

轻松中带著甜美

 

 

以全套Kondo驱动High Violoncello II的声音如何?简单讲是轻松中带著甜美,不论音乐场面大小,High Violoncello II总是能散发出轻松自在的神情,听起来一点都没有压力。那是离子高音的魅力吗?我猜是的,因为离子高音本身没有质量,也没有材料先天的谐振,速度很快,再生出来的音乐当然表情很自然。我想举芭托的「Grace」专辑为例,这是一张艺术歌曲集,每一首曲子都很美,譬如一开始韩德尔神剧弥赛亚的「Rejoice Greatly」,巴洛克音乐的轻盈姿态,来自大键琴与弦乐的配器,加上芭托厚实又甜美的嗓音,在High Violoncello II上听来竟是那么地自然,乐团编制并不大,弦乐的重量相对轻,搭配大键琴的骨干,音乐自然地流露出高贵感,由于调校准确,加上坐对位置(坐在沙发扶手上),即便High Violoncello II身躯庞大,音场却漂亮地延伸,喇叭几乎消失在空间当中,芭托的歌声在音场中央漂亮地凝聚,尺寸精致中带著些许的庞大感,让人感觉更贴近演唱者。漂亮甜美又温润的人声或许和Kondo有关,但宽阔又深远的音场,应当是High Violoncello II的功劳。

 

杜普雷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坦白说,我很少有机会聆听离子高音,也很难直接说哪些声响的特性是来自离子高音的好处,可是High Violoncello II那种轻松、自在、开阔、爽朗的音乐表情,真的把音乐唱活了。想多听一些音乐,但我带来的CD太少了,于是拿出Mac Book外接KingRex DD转换器,以AES/EBU连接Weiss Medea DAC,听电脑裡面储存的音乐。挑选了杜普雷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这不仅是杜普雷的成名曲,我听过不下八个版本的艾尔加,或许有些录音比较好、比较乾淨,但音乐的诠释却是杜普雷最为深刻,甚至每次听其他演奏者的版本时,都会直觉想起杜普雷的诠释表情。用High Violoncello II来听杜普雷演奏的艾尔加,全然是享受,High Violoncello II的低频量感当然不错,配上3只11吋低音单体Isobaric发声,当然要有足够的量,但High Violoncello II的低频最漂亮的地方在于声音的密度,大提琴啦奏时能收得紧,收敛出漂亮的线条,但又不能显得太紧,那样声音会有压力,High Violoncello II的低频能收束紧密,却又没有绷起来的沉重感,轻松地把杜普雷的演奏表情刻画出来,那大提琴每一个音符的起落之间,衔接得漂漂亮亮,密不透风,串起低频鲜活的流动感。

 

大音量聆听,还维持漂亮的轻松感

 

麦斯基的「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听完杜普雷,对这首艾尔加大提琴协奏曲意犹未尽,换上麦斯基演奏的DG版,这位当代大提琴大师诠释也有独到之处。以速度来说,沉重忧鬱的第一乐章其实速度很自由,非常仰赖演奏者赋予每一个音符适当的表情,杜普雷带著深沉又戏剧性的张力,彷彿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跟著释放忧鬱的气氛,但麦斯基则显得内敛,音乐是忧鬱,但那隐藏的热情却是一点一滴的累积,从细微的节拍速度变化,从低而高地累积情绪的压力,越往后面,越具张力。听杜普雷,第一秒钟就屏气凝神,随之紧张,但听麦斯基却是一开始不那么重,越来越沉、越来越暗、越来越紧张。我不是在讲版本比较,我是在High Violoncello II享受这两张唱片,因为High Violoncello II可以用大音量聆听,还维持漂亮的轻松感,所以我更能尽情享受藏在录音当中的细微表情,杜普雷是如何火力全开,一路热力四射到乐章结束,而麦斯基如何一点一滴累积能量,到最后面爆开,这些丰富的音乐面貌,全都藉由High Violoncello II释放出来了。

 

 

频段的下潜很难尽情释放,但还是听得出潜力。我试著播放大编制的马勒,选择阿巴多的「马勒第六号交响曲」,一开始庞大而沉重的弦乐群,带出紧张的场面,一层又一层地拉高音乐的气势,Ongaku虽然仅有27瓦,但是低频段控制得很好,但因为聆听距离稍短,很难表现出那低音大提琴群一片又一片往下钻的力道。High Violoncello II可以发出够低、够沉的低频量感与延伸吗?肯定可以,但聆听距离要更长,只少要和聆听者拉开5公尺的距离。我怎么会这么说?在我的聆听位置上,那低频似乎钻不太下去,但我走到全茂试听室后面的空间,那低频就出来了,毕竟低频的波长比较长,需要距离重现。但就算我的聆听位置没办法听见很沉的低频,可是马勒交响曲的气势依然壮阔,弦乐群的张力与铜管辉映,挥洒出亮丽的音乐色彩,慢板时那弦乐的细腻光泽,散发出如丝绸般的柔和辉度,展现出又美又真实的音乐。

 

唱得出藏在录音中的情感

聆听High Violoncello II,当然也靠Kondo加持。全频段均衡、有重量感、有密度的音乐,应当是High Violoncello II的功劳,但那丝丝入扣的音乐光泽,绵密又温润,那应当为Kondo计上一笔。High Violoncello II确实是一对好喇叭,而且声音有著独特的魅力。它的高效率可以让我们放心地搭配中小功率的后级,只要计较扩大机的质,而不需要刻意追求大功率,加上号角充沛的能量,以及离子高音的飘逸气氛,我很难说High Violoncello II走的是中性路线,它不是清清如水的类型,却容纳了生动的音乐表情,在鲜活的音乐刻画中带著适度的浓郁感,我不禁要说:High Violoncello II唱得出藏在录音中的情感,感染每一位聆听者。

 

器材规格

型式:三音路密闭式落地音箱
使用单体:离子高音x1、2吋丝质软半球高音搭配18.5吋圆号角、11吋纸盆低音x3
频率响应:26Hz~40kHz
阻抗:8欧姆
效率:93 dB
分频点:800Hz、5kHz
尺寸:154 x 40 x 55 cm
重量:140 kg

德国阿卡贝拉Acapella,High Violoncello 2,High Violoncello II,号角落地音箱

相关评析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