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068-4885
音响评析

消失了的前级-试听Robert Koda Takumi K-10前级

2017/6/13 10:58:01

|
3062

看到了这篇评论的标题,你可能会觉得很弔诡:如果前级消失了,那到底是在听什么?是听到了前级的声音?还是前级没有造成音色的影响?事实上,我在台北内湖婕韵音响试听Robert Koda Takumi K-10前级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还不够我精准回答上述疑问,但我在有限时间内感受到的,是Takumi K-10像是讯源到后级之间讯号线的一部分,让我听到了系统中其他器材的特性,以及非常吸引人的音乐与音色。这真是一次难以忘怀的美妙体验。

Audio Note与Kondo都待过

Robert Koda这个牌子名气不响,甚至可说是名不见经传,多数人几乎没听过,凭什么他的前级卖这么贵?认不认同这个价格要你听过了才算数,不过Robert Koda倒是有些资历或可为其器材的价位背书。Robert Koda的创立者是Robert Koch,曾在英国管机名厂Audio Note工作。大家都知道,Audio Note的顶级器材可是出名的贵,Robert曾在Audio Note工作,肯定清楚Hi-End器材价昂的理由。待在Audio Note时,Robert也因此和日本Audio Note,也就是Kondo有了密切联系,后来有一次Kondo创办人近藤公康(Hiroyasu Kondo)造访Audio Note,十分赏识Robert,便邀请他到Kondo工作。这些际遇让Robert眼界不同,也让他有实力与能力设计Hi-End等级的扩大机。

2006年近藤公康过世,Robert觉得是时候自己出来开创事业了,便在2008年毅然离开老东家,创设了Robert Koda,地点在日本静冈。让人好奇的是,他的姓名是Robert Koch,为何品牌取做Robert Koda?原来Robert到Kondo工作后取了日本太太,他太太的娘家姓是Toyoda,两人的姓合起来就是Koda,可见Robert对老婆大人十分重视。更有趣的是,他太太母亲的娘家姓刚好就是Koda。

既然Robert在Audio Note与Kondo工作过,这台Takumi K-10(以下简称K-10)前级想必也是管机吧?我原先也是这么想,但刚好相反,K-10一根管子都没有,是不折不扣的晶体机。不仅如此,Robert Koda有一台70瓦后级叫K-70,采管晶混血设计,前端是两支5842单端三极管,5842的高压由6X5整流管供应,功率放大则采用晶体,所以K-70也是晶体机。光从这点就可以了解到,Robert不仅没有模仿Audio Note或Kondo,甚至可能想要连运用Audio Note或Kondo名气的念头都没有,只是本着自己的想法与技术,设计自己的产品。简单地说,K-10的技术重点可归纳为几项:核心的ITC技术、DC Reactor电源供应、三重屏蔽机箱,以及订制电阻的级进音量控制。种种特别的设计,堆砌出这台与众不同的K-10前级。

没有电源供应线路的声音

什么是ITC技术?ITC是Inverted Transconductance Coupling的缩写,字面上的意思是「反相跨导藕合」,但如何运作,Robert Koch并未详加说明,因为这是Robert Koda的核心技术,他不想讲得太清楚。简言之,ITC是将电晶体经过特殊的安排方式,让它可以自主消除电源引起的噪讯,因此音频讯号中完全没有「电源供应线路的声音」,声音特别干净。就我实际听到的声音而言,K-10的表现也确实如此,它的声音不仅干净,而且仍可听到非常丰富而完整的细节,以及毫无阻碍的两端延伸,可见ITC技术确实有一套。ITC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让电路结构变得非常简单,又可消除某些元件引起的失真,让失真低到只有0.00003%,数据规格极为优异。

K-10声底之所以如此清澈,除了得自ITC的贡献外,它的DC Reactor电源供应线路与三重屏蔽机箱设计也有很大的功劳。不过Robert也没把DC Reactor电源说清楚,只知道它在电源供应电路上运用了扼流圈,并以分离元件构成零负回授整流电路,可提供非常纯净的直流电给ITC电路。至于三重屏蔽机箱就容易懂得多了,不外乎是机箱用上多重屏蔽措施,以阻绝变压器磁场与外部无线杂讯的干扰。话虽如此,K-10恐怕是我所见过机箱屏蔽做得最严密的机种了。

独特的铜制机箱

我是在婕韵音响试听K-10,自然不好意思要求蓝老板把贵贵的K-10拆开顶板让我拍照,不过没关系,Robert Koda官网就有开箱照。从照片可以发现,若把K-10的机箱顶板拿掉,立刻就可以看到…另外的机箱。原来,K-10是采用箱中箱设计,它把电源供应(内有电源变压器与扼流圈)与敏感的放大电路(ITC增益级)各自密封在独立金属机壳内,因此可以看到K-10箱内还有两个小机箱。重点是,这些机箱虽然都涂成黑色,材质却不大相同。

首先,K-10最外层的大机箱采用纯铜制作。为何要用铜,而不是铝板或钢板?因为铜对于RFI、EMI等电磁波及射频干扰的屏蔽效果最好,优于铝,而且铜也是很好的接地材料,而且密度高,质量大,抑制谐振的效果也好,因此即便铜的成本高,Robert也不惜采用。其次,电源部分被封装在厚度2mm软铁构成的机箱内,可遮蔽磁场干扰。最厉害的则是封装ITC增益级的机箱,使用双层结构,以一层铜板再加一层订制的Mu-Metal板(镍铁合金),镍铁合金对于屏蔽磁场特别有效,加了铜板后,既可阻挡RFI/EMI,又可屏蔽磁场干扰。因此所谓的三重屏蔽,既可指K-10一共用了三个机箱,也可指敏感的ITC增益级受到三层隔离,屏蔽效果可说是简直滴水不漏。

坚持最简单的设计

前级构造中,还有两个关卡极度重要,那就是讯源输入切换与音量调整,直接影响到微弱的音频讯号受到干扰与衰减的程度,这两部分Robert返璞归真,坚持采用最简单、最机械式的传统设计,而非方便好用的逻辑控制电路。K-10的讯源切换波段开关装在靠近背板的地方,用一根连杆连到面板的旋钮,如此一来,讯号一进来,用短短的导线即可接至波段开关,讯号路径最短。背板上所有输出、入连接一律采用搭棚制作,直接以机内线连接,接点最少,而且不会有继电器这种烦人的东西。

讯号从波段开关出来之后,透过机内线传至面板的音量控制器。为何音量控制不也装在背板?因为ITC增益级的输入端靠近面板,输出端靠近背板,因此音量控制放在前面刚好。K-10的音量控制采级进式音量衰减器,转起来一档、一档的,手感挺好。当然Robert用它并不是因为手感,而是讯号经过每一档时,只会通过两颗电阻,也就是说,讯号在路径上受到的影响最小,也最符合Hi-End精神。此外,此音量控制完全在日本以手工制作,上头的电阻是专门为了声音而订制的,材料是特殊含碳成分,外层纯金,导线是无氧铜导体。电阻在焊接前先经手工修整,以降低误差,得到精确的阻值。

或许你会想,花这么多钱买了一台这么昂贵的前级,却连音量都不能遥控,也不能遥控讯源的档位,更没有数字或灯号显示目前的音量大小,这样值得吗?事实上,简化了一切,只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声音。K-10只能手动操作,因此不需要遥控接收装置,也不需要逻辑控制电路,内部也没有电器,当然也不用替上述装置准备额外的电源,干扰自然不存在,因此不必处心积虑地去消除。K-10的电路架构简单,可以把电路板的使用减到最低,接点减到最少,而且讯号传输路径最短,声音又怎能不好?

最简单的形容就是 美妙

K-10提供4组输入,包括3组RCA单端与1组XLR全平衡,输出则有1组RCA单端与2组XLR全平衡。增益为6dB,也就是2倍放大,比起一般10倍放大前级来说K-10的增益较小,不过现在大多数讯源的输出都蛮高的,倒不须担心增益不足。这次试听婕韵替K-10搭配的器材也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讯源是法国Metronome的Kalista CD转盘与Nausica DAC,后级为300瓦功率的Audio Valve Baldur 300真空管后级,喇叭则是Kharma Exquisite。

有趣的是,试听当天现场居然有一台Wadia 170i,这是当年Wadia特别为苹果iPod设计的dock,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原来这是婕韵一位客人的器材,借放在婕韵,只要婕韵一有新器材来,他就可以用Wadia 170i播他熟悉的音乐试听。当天我去试听的时候,刚好Wadia 170i的主人也正在听,因此我便先和他用Wadia 170i一起试听。那iPod的声音行吗?有Wadia 170i就行,因为Wadia 170i可直接撷取iPod内的数位档案出来播放,再透过RCA数位输出给DAC。当天的DAC是Metronome的Nausica,而且iPod里存的都是CD规格的WAV档,这样哪有什么不行的道理。

透过iPod与Wadia 170i一曲接一曲播放,虽然多半不是我熟悉的音乐,且搭配的器材我都只曾零星片段地听过,但当下我立刻就有一个感觉:K-10确实是一台好前级,它充满了无比的活生感与音乐性,真让我惊呆了!K-10的好听是基于真的好听,是一种极其自然、甜美的感受,而不是从强悍或突出的音响性能带来的恫吓感,最简单的形容就是:美妙。

有晶体机的规格 又有管机的味道

这样的美妙从何而来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K-10具有真空管前级的味道,像是带有晶润的通透感、清丽的光泽与丰富水分、鲜艳甜美的质感、对空间的描绘清晰又确实、优异的柔软度与柔和感...等,这些都是管前级最迷人的地方。但K-10厉害的是,它不仅有管前级的优点,又具有晶体前级的表现(它本来就是晶体前级),像是高达110dB的讯噪比,低至0.00003%的总谐波失真,非常平直的频率响应,极为轻松自然的两端延伸…等,两者的优点兼备,造就如此的美妙。

当然,我所听到的声音来自整个系统,包括数位讯源、DAC、K-10前级、后级、喇叭,以及各式线材,还有调校得宜的空间,交融出美妙的音乐。但我隐约觉得,K-10在这套系统中像是Metronome Nausica DAC与Audio Valve Baldur 300后级之间一条略带增益的讯号线,搭起了一座桥梁,让讯号毫无阻碍地直通过去。我不敢说K-10是否有替讯号增色、调音,还是减损了讯号,但我认为我听到了每一件器材的特质与优点,听到了一切细节,却没有明显感受出K-10的个性。K-10像是一部消失了的前级,透明无染,清澈了无痕迹,但又具备足够的增益,让音乐充满生意盎然的活力。

就我在婕韵听到的声音来说,K-10搭配管后级显得相当适合,但我觉得它和任何器材都很登对,除非你想透过它调整音色。我在婕韵听到了什么?首先,我听到K-10具备非常优异的细节表现,而且是全频段都好。它的低频不仅收束、凝聚、明快、颗粒感鲜明,而且解析力与层次感非常棒,向下的延伸极为自然,就以着名测试片Dali CD Volume 3第4轨《春江花月夜》来说好了,所展现的低频细节与层次应该是我听过最多的一次吧!高频呢?轻盈、飘逸、细腻,延伸好轻松,让Exquisite表现出Kharma特有的甜美、优雅质地,可说是美不胜收。播弦乐时,弓弦摩擦的沙沙质感既清晰又柔顺,那种略为柔软的质地应是来自Baldur 300,实在迷死人了。只要是播自然乐器或人声,音色没有不丰富的,因为K-10传递了来自讯源的丰富泛音,那正是乐器原有的音色。还有还有,那就是空气感,这让音场显得绵密、充实,把空间样貌交代得一清二楚。

让人迷恋在音乐中

接着我用Kalista转盘听几张我自己带来的CD。以Eric Clapton在伦敦皇家亚伯厅的音乐会现场专辑「24 Nights」为例,当中《Old Love》是一首长达13分钟的抒情蓝调摇滚,歌曲虽缓,却是激昂跌宕、高潮迭起,尤其透过K-10与整套超级系统的播出,让我13分钟屏气凝神聆听,时间更是转瞬即过。这首歌曲打破我原以为K-10应该很温文的印象。乐曲弱的时候K-10听起来轻盈、灵动、鲜活、细微的起伏变化清晰可闻,强的时候又能表现出应有的爆发力、厚实度,以及庞大的音场规模与清晰低频带来的沉着感,有如怒涛拍岸,精采绝伦。

又如PMC测试片「Closing the Loop」,片中收录的都是小编制乐曲,有各类型原声乐器如钢琴、弦乐、小号、吉他、鼓与人声…等。透过K-10,我听到的除了丰富完整的乐器音色、丝毫不存在的毛躁感(这句有点语病,既然是不存在的毛躁感,就不应该是「听到」),以及极佳的音场结构、定位层次,我觉得我还听到了「节制」,让频段维持着令人舒适的平衡性,完全不觉哪里多了,哪里又少了。

最后我拿出郑可为的「转身微笑」专辑,我想听听看她清丽绝俗、高亢清透的嗓音在此超级系统的播放下会是怎生模样。没想到,郑可为的歌声不只有我以前听到的明亮、娇柔、轻婉而已,还带有很舒服的、恰到好处的厚度与暖意,在清恬淡雅中,增添了更多的「幸福感」。

没错,当天我听完了K-10,回到家,那样的幸福感依然留存在心中,这是长久以来听完了好器材不常有的感觉。我觉得,有钱买这样的器材是一种幸福,但如果还能从中听到美妙的音乐,是更大的幸福。或许你还没听过Robert Koda,这状况有两种,一种是连Robert Koda这牌子都没听说过,一种是没亲耳听过其声,我想大多数人两者都是,没关系,从现在开始,请好好认识Robert Koda,这是一台能让人迷恋在音乐中的器材,值得深刻体会。

器材规格
Robert Koda Takumi K-10
型式:前级扩大机
输出:RCA单端×2,XLR平衡×1
输入:RCA单端×3,XLR平衡×1
增益:6 dB
输出阻抗:单端75欧姆,平衡37欧姆
输入阻抗:单端50k欧姆
讯噪比:110dB
频率响应:20Hz–20kHz/±0.03dB
失真:0.00003 % @ 1Khz at 2.5V into 100K ohm
尺寸:380×170×380 mm (W×H×D)
重量:27 kg
Robert Koda Takumi K-10,Takumi K-10前级,日本Robert Koda前级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