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068-4885
音响评析

ARC Audio Research GSPre前级/GS150后级---大开大阖有大将之风

2020/3/14 11:14:41

|
5653

ARC从197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超过40年,四十几年来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次G系列的外观可说是融合过去四十几年各机种的特质,加上义大利设计师的美学所塑造出来的。喜欢ARC过去声音特质的音响迷不必担心G系列声音表现会不像原本的ARC,因为电子线路设计者仍然是ARC的工程师负责。

2014年德国慕尼黑音响展时,我看到ARC新推出一部前级,一部后级,以及一部综合扩大机。它们的面板造型跟传统的ARC扩大机已经不同,但还是一眼可以看出那是ARC的扩大机,显然Fine Sounds接手ARC六年之后,终于开始有所动作了。从顶板上那大大的G字,我们可以称为G系列。 G代表什么意义呢?Galileo,伽利略,16世纪义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工程师、数学加、天文学家。为何拿伽利略的名字当做ARC新系列的名称呢?因为外观设计者LivioCucuzza是义大利人,他认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把人类的视野带入太空,这是伟大的突破。而他自认把几十年历史的ARC外观设计成他想要的模样,对ARC而言也是引领未来的突破,所以用Galileo命名。而这部前级就是GSPre,后级就是GS150。要提醒您的是,虽然外观改由LivioCucuzza设计,但电子线路还是由ARC的工程师所设计。

GSPre前级的模样跟上一代REF 5完全不同,感觉既古典又现代,不过ARC的元素依然存在,一眼就可看出是ARC的前级。

脱胎自REF5与REF150

从各种结构与规格来看,GSPre前级应该脱胎于REF 5前级与PH 8唱头放大器,而GS150后级则脱胎于REF 150后级。从新的售价来看,GSPre前级由于是REF 5与PH8的合体,所以售价比REF 5高几千美元是合理的。然而,GS150与REF 150同样都是每声道150瓦,只是GS150采用8支KT150,而REF 150则采用8支KT120,此外同样采用4支6H30。然而,GS150的售价却是REF150的二倍。到底这一倍的价差差在哪里?我在网路上看到许多讨论,莫衷一是。其实,这也没什么好讨论的,成本增加是其一,订价策略改变是其二,如果您曾经看过二者的内部,就会知道整个线路佈局都不同了,变压器安置的位置也不同。老实说,除了输出功率一样,放大线路架构应该也类似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同了。我们不必以相同的输出功率去比价格,而是要真正听听看GS150后级的声音表现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

GSPre的线路佈局分为三段,前段是电源,中段是真空管,后段则是输入输出线路。真空管上方有镂空透明压克力盖保护。

高电平、唱头、耳机放大兼备

让我们来看看G系列的造型跟以前有什么不同?GSPre的面板背面磨成弧形,带入流线风格,面板上的二支把手也改到侧面,从正面看不到。面板上左右二边有二个大旋钮,中央有五个小圆按键,按键下方是显示窗。整个面板分为「黑白」二色,白色就是铝合金原本的色彩。由于巧妙的在大旋钮与小圆按键上了圆形线条,使得面板看起来既古典又现代。面板左边有MC唱头阻抗匹配显示,包括1000、2000、5000、10000、47k欧姆。右边则有耳机、Mono、Invert、Mute、Power等显示。中央五个小圆按键分别是Power、Menu、Mono、耳机(按下去喇叭输出切断,转成耳机)与Mute。至于那二个大旋钮,左边是输入端选择,右边是音量旋钮。对了,耳机插孔不在面板上,而是在右侧。 或许您要问,那些MC唱头输入阻抗要怎么切换呢?面板上并没看到相关操控装置啊!在遥控器上。GSPre的遥控器还有许多功能,包括面板亮度调整、使用时间显示(6H30大概可以使用4,000小时,届时要换管子)、相位反转、左右平衡以及MC唱头输入阻抗切换等都要在遥控器上操作。 到底GSPre的Menu里面有什么要设定的呢?其实Menu只有三种设计,分别是AutoShutdown、Processor、Tube Hours。自动关机可以设定当没有音乐讯号进入之后多久会自动关机。Processor则是启动RCA 3输入端成为接驳AV环绕扩大机或处理器之用。Tube Hours则是当您换过真空管后,要把时间归零,重新计算。操控方式很简单,按Menu进入选单之后,转动右边大旋钮来选择,确定选项之后,再按一次Menu键确定OK就行了。来到背面,设计得很简洁,就是四组RCA输入端与二组XLR输入端,输出端则是RCA与XKR各一。

GSPre的背板拥有二组XLR输入端与四组RCA输入端,输出端则有XLR与RCA各一。

采用全固态电源供应

GSPre的顶盖分为三部分,前后二处密封,前面是电源,后面是线路板,只有中央处是用透明镂空压克力盖封住,可以清楚看到6支6H30。电源处虽然密封,但可以透过镂空孔洞看到里面,内中并没有使用真空管整流,这是跟REF 5不一样之处。GSPre的电源已经不采用真空管整流,全部都是固态供电,电源变压器采用R Core型,稳压线路多达七道。不过,不论是高电平放大、唱头放大与耳机放大输出级都采用真空管。高电平线路采用纯A类差动平衡架构,唱头放大线路则采用纯A类单端线路,二者都没有施加负迴授。耳机放大可以轻易驱动30-300欧姆阻抗的耳机。唱头放大器的输入级采用JFET,输出级则采用2支6H30双极管,增益58dB。而高电平放大输入级同样采用JFET,不过输出级用了4支6H30两两併联,增益13.8dB。所有的交连电容都是定做的。至于耳机放大的增益是11.3dB,原厂说也是采用真空管放大,但没清楚说明是用哪支真空管?我猜是跟那高电平放大的4支併用。

GS150后级的面板上有三个表头,散发精致复古韵味,跟上一代REF 150相比,显得设计感十足。左右二个表头显示输出功率,中央那个表头做为调整偏压之用。

三个表头,古典味道十足

GS150后级的面板做法跟GSPre前级一样,都是从背面打磨成弧形边缘,把手安置在左右二侧,使得面板看起来脱离ARC以前粗犷的感觉,转为精致秀气。面板上有三个大表头,左右二边表头显示功率输出,中央那个表头显示电压,那是调整功率输出管偏压时要用的。至于要如何调整偏压?说明书上有详细指示,请自行参阅。 三个表头底下有二个大旋钮与二个小圆按键,大旋钮是做为调整功率管偏压时切换之用。左边大旋钮负责切换1-4号功率输出管,右边那个大旋钮负责切换5-8号功率输出管。此外,左边小圆按键负责电源开关(其实是Standby,请注意,当您关掉之后,至少要等5分钟之后再重新开机),右边那个则用来调整面板指示灯的亮度。到底调整功率输出管偏压时要在哪里调整呢?面板上并没有看到可以调整的孔啊!就在左右二侧,您可以看到二边各有二个调整的孔,总共是四个孔。奇怪,不是有八支KT150吗?怎么只有四个调整孔?原来每个孔可以连动调整二支管子,例如第一个孔写着V1、V2,第二个孔写著V3、V4,以此类推,就可以调整八支KT150了。这些KT150在出厂前,每支管子就已经调好65mA的偏压,您只要看面板中央那个表头的指针处于绿色范围内,偏压就是正确的。

GS150的箱体佈局分为前后二大部分,前面是电源变压器、输出变压器以及滤波电容等,后段则是八支KT150功率管以及四支6H30。

来到GS150背板,可以看到二个散热风扇(REF 150也有),只要电源按钮一按下去,风扇就开始转动,风扇噪音很小,我家那么安静,坐在聆听位置上都听不到。背板上有高速与低速风扇可以切换,端视后级放置的地方是否通风良好?请注意,如果保护罩盖著机器,风扇一定要转动,否则真空管散热不良,会降低寿命。除了风扇,还有XLR输入端一组,喇叭线接端有8欧姆跟4欧姆二组。背板上还有真空管使用时数显示,功率管使用寿命大约2,000小时,要Reset时只要把小螺丝起子伸进指示表旁边的小孔里就可以了。对了,背板左边还有一个Auto ShutOff开关,打开之后,只要没有音乐讯号进入一段时间之后,本机就会进入Standby状态。

GS150的背板有二个风扇,如果真空管保护罩盖著,电源启动之后风扇就会自动转动散热。喇叭端子分为8欧姆与4欧姆二组。

第一次采用KT150功率管

GS150后级是ARC第一部使用KT150功率管的后级,它用的KT150是美国Tung-Sol厂设计的,但在俄罗斯生产。Tung-Sol1907年在纽泽西州Newark成立,最早是生产汽车头灯的,1920年代才开始进入电子领域。他家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在1955年推出大家都很熟悉的6550,是当时音响界著名的真空管厂。现在的Tung-Solg商标名属于New Sensor公司所有,New Sensor同时也是Sovtek 、Electro-Harmonix真空管的拥有者。在KT150之前,大家都知道有KT120早在2009年推出,事实上KT150就是KT120的改良型,输出功率更大,光是一对KT150用到尽就可以达到每声道300瓦的输出,而现在GSPre却每声道用了四支来输出150瓦,可见其馀裕之大。KT150的外观呈现圆蛋头型,这种造型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具有散热更佳、更能抑制麦克风效应微振的效果。

不要搭配太阳刚的器材

聆听这套前后级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搭配的喇叭有AER Momentum与Heco New Statement,数位讯源则有AVM CD8T与CH Precision D1。当我以D1搭配AER Momentum时,发现高频段稍微内敛了些,小提琴的细緻甜润与悠扬感觉还差一口气。而如果用AVM CD8T搭配Heco New Statement时,高频段又变得突出些,至于中频段与低频段都各有特色,我都喜欢。最后,我决定用CH Precision D1搭配Heco New Statement,来伺候这套前后级。在这样的搭配下,高频段够悠扬,又不会突出;中频段饱满有劲宽广,但又不会太过粗犷;低频段很有重量,量感够,但不会过量。整体来说,ARC这套前后级的声音特性是开放宽阔饱满,还带著阳刚与快速劲道。它不是温柔型,也不是肥软型,所以如果您搭配的数位讯源是内敛型,那麽喇叭可以搭配直接快速者。反之,如果喇叭已经是直接快速者,数位讯源最好不要搭配外放阳光型,这样会让这套前后级显得过于阳刚。聆听过程中,我没有用耳机去试,不过有用黑胶唱片试了一下。黑胶系统的搭配调整太複杂,我无法用Vertere唱盘、唱臂系统加ASR Luna Basis Exclusive来做比较,所以暂时略过。

更直接、更透明、反应更快

首先,我要说GSPre、GS150的声音特质跟我印象中的ARC扩大机不同,印象中的ARC扩大机声音没有这麽直接,速度反应没有那麽快,透明感没那麽强。至于宽广、大器、乐器线条形体饱满等特质是跟以前一样的。不过我也要强调,由于没有把REF5与REF 150放在身边做AB比较,仅凭印象,难免失准。

GSPre、GS150最让人喜欢的特质就是健康的大,健康的饱满,健康的有劲,不会鬆垮,音粒随时保有很好的表面张力。声音开放、宽广、透明、活生,不会内缩,不会雾雾的。不过,我也要提醒您,搭配的喇叭与数位讯源不能是太过阳刚、太过外放,最好搭配带些柔性的,这样才能得到上述的正面效果。因为上述的好处如果跨越红线一步,就会有如咖啡豆烘焙过火,一切都变了味。

为了要测试我的搭配是否适当不过火,我一开始就用黄妃那张「飞啊飞」来测试。黄妃的声音够真实,够浮凸,够直接,嗓音的特质够清晰,形体也够大,不会内缩。当然,也没有我所说的过火现象,这让黄妃这张「飞啊飞」表现出清甜爽脆又乾淨俐落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黄妃的嗓音充满刚性的美,虽然带著稜角,不像江蕙那麽圆润,但却另有一种美感。听到这样的黄妃,我的心裡就放下一半大石。

另一半大石要听过陈明章的「青春」之后才知道能否放下。这张「青春」如果听起来没有活力、没有衝劲,陈明章的嗓音不够饱满宽广粗犷,那就代表我的搭配是柔得过头了。您一定要听到陈明章粗犷外放的嗓音,唱到快要上气接不到下气的尾音时(陈明章最喜欢这招),还能表现出力量,伴奏的乐器也都要带著阳刚的质感,这样就对了。果然,GSPre、GS150唱起陈明章时,都有达到我所喜欢的声音特质,而且堂音清晰,歌唱与乐器的尾音清晰。尤其第四首「淡水河边」的萨克斯风形体庞大,厚度够,破金之声清晰,一切显得很真实。听到如此的「青春」,我心中另一半大石放下了,我确定这样的器材搭配能够让GSPre、GS150发挥我想要的效果。

扎实有重量感

既然心中大石已落,我就拿出绫户智绘的「Shine」来测试。听过二首,我就可以知道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够迷人,那是很扎实,很有重量感的。而Bass音粒也是凝聚而有重量感,扣弹质感清楚,不会散形。铜管是有厚度的,温润的,像真的,不是薄薄尖尖的。听第三首「Ain’t No Sunshine, Lean on Me」时,可以听出Bass一路往下钻的最低音阶音粒的弹性稍微硬调些,没有晶体机软Q,不过这反而接近真正的Bass弹奏质感。而当Bass下沉到更低处时,音粒形体听起来会有点散,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空管机的阻尼因数不如晶体扩大机很多,对于很低的低频凝聚力与控制力不像大功率晶体机那麽好,喜欢听真空管味道的人就要接受这个事实。不过,这套前后级的中频段宽广,不仅表现在人声,而是大部分乐器都受到这个好处的庇荫,这是这套前、后级最迷人之处。

而在听第四首「A Whiter Shade of Pale」时,那Bass的的稍硬弹奏质感同样很真实。最迷人的又是此处的脚踩大鼓,它并不是软Q的,而是符合现场爵士乐所听到的那种稍硬又短促收束快的噗噗声。至于此时的萨克斯风更是以真实感迷倒人,那是宽广宽鬆有厚度又温暖、还不缺光泽的铜管美声。

中频段宽广开放

再来我要听「小凑恋歌」。这张CD不仅音乐好听,可以小声「用心」听,也可以大声「用耳」听。能够把这张CD唱得好听,那就对了。如果唱得平庸无法吸引你,那就错了。第一首「小凑村歌」的钢琴独奏就可以听出GSPre、GS150的中频段宽广庞大气势,那并不是夸张的气势,而是该有的真实自然气势。在此我要重申,我所谓的中频段从160Hz到1,280Hz,这段频域都是中频段。在这段频域内,几乎大部分常出现演奏的乐器都涵盖在内。而第二首「手心的浪花」开始的旁白,以及接下来的钢弦吉他与尼龙弦吉他也是那麽的真实。

第四首「新港小调」的手风琴与女声歌唱的形体也是那麽的庞大真实,而且有重量感,不是轻飘飘的声音而已。接下来的几首演奏曲,都可清楚展现钢弦吉他与尼龙弦吉他不同的声音特质。尼龙弦吉他温润内敛,钢弦吉他清甜有弹性。第九首「虹」歌唱的声音特别真实,一听就知道那不是缩缩的、薄薄的、尖尖的不对的声音,而是宽广的、饱满的、庞大的、嗓音纹理细节清晰的,但又非常自然的女声。

第十首「勿忘影中人」是另外一位女歌手朱万花唱的,她的嗓音跟前面几首黄铨的嗓音有很大的不同。第十一首手风琴的质感也很真实,宽广。而那一首「勿忘影中人」爵士乐演奏更真实,小鼓、脚踩大鼓都是有重量感的,萨克斯风嘹亮又有厚度,小提琴的声音也很优美。整个爵士乐团的管乐、爵士套鼓就因为有了重量感而整个活了起来,听起来很真实。

要知道,小鼓声打起来如果没有重量感,而且还带一点震撼感,那就不对了,听起来不真实。此处的小鼓声就像站在爵乐团前面听到的一般真实。演奏到激昂处,定音鼓打下去的震波宽广,让人能够听到录音场所的空间感。

三重奏平衡

听过几首流行音乐、人声表现之后,我回头来听弦乐,用的是听Eroica Trios那张「Baroque」,那是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的三重奏。GS Pre、GS150把大提琴嗯嗯鼻音再生得迷人,共鸣丰富;小提琴光泽够,但一点都不会聒耳;钢琴不仅做为旋律的一部份,低音键也达到铺底低频基础的效果。我要说的重点是:从这张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中,我听到了GSPre、GS150、高中低频段的平衡性。有近距离听小提琴演奏经验的人就知道,小提琴就算拉到高把位也不会尖锐聒耳,如果听起来会这样,肯定是某个方面失真了,或失去平衡了。而大提琴呢?近距离听过大提琴的人也知道大提琴的共鸣非常丰富,擦弦质感清楚,但声音带著软质,绝对不会是生硬粗糙的。

GSPre、GS150唱起小提琴与大提琴让人满意极了,这意谓著高频段与低频段的平衡。再加上钢琴宽广音域的平衡表现,更让我确定GSPre、GS150是一套以真实音乐演奏表现去调声的扩大机。

管弦乐宽广饱满有厚度

听过三重奏之后,我要来张协奏曲,选的是穆特与普列文合作的那张「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当音乐出现不到一分钟,哎呀!那就是我认为好的声音啊!管弦乐宽广饱满有厚度,有重量,小提琴声音线条不是细细的,而是饱满圆润的,而且拉到转折处有股娇柔的韵味。此外,弦乐群擦弦时的嘶嘶沙沙声可以浮现,这些都是会让人喜悦的声音。而独奏时,穆特的琴音温润又甜又有光泽,而且琴腔振动共鸣丰富,那不是细细一条线的小提琴,而是有形体的小提琴,真是棒极了。无论您的器材是平价是昂贵,只要能够让您听了喜悦产生快感,对您而言那就是好的声音。GSPre、GS150此时正向我展现我认为的好声,那是宽广大器又美好的声音,没有加料,没有特别的甜,没有特别的细,但「真实」就是好听。

再来听比较轻鬆的,我选「Blue Coast Collection」。这张CD的吉他与人声同样迷人,但是人声与钢弦吉他并不是那麽好表现,如果人声与吉他质感不够真实,听起来是不会感人的。GSPre、GS150所唱出的钢弦吉他的声音不是亮脆型,而是比较温柔的,不过吉他的形体声线仍然是饱满健壮的,而且有劲。例如第三首的吉他拨弹就劲道十足,能产生震撼感。此时男声的嗓音也是饱满有劲的,用力唱出来时能引起空气震波。人声也是饱满健壮,充满成熟味道。无论是男声或女声,形体都很浮凸,好像是从喇叭走出来唱歌一般,很有3D立体感,例如第五首的男声的形体也饱满真实得好像要走出喇叭,而伴奏的吉他也是弹性足暂态快。老实说这套前后级这种厚实饱满的中频段很讨人喜欢。

丰厚加上自然的清晰

接著是熟悉的Dynaudio那张「Kissed By A Song」。喜欢形体大特质的人会爱死GSPre、GS150的表现,那是如真人般大小的形体,老实说我也喜欢。这套前后级不仅表现出如真人大小的形体,更棒的是这个形体不是虚的,而是实的,有表面张力的,也就是有实体感的。不仅人声如此,其他伴奏乐器也是大而真实。从这张CD中,也可清楚瞭解GSPre、GS150的高频段不是突出明亮那种,每首歌曲的高频段都显出自然的清晰,不会像一支箭般直射过来。简单的说,用GSPre、GS150听这张CD给人的感觉就是丰厚加上自然的清晰,而这股自然的清晰可以让我听到录音空间的空间感,这样的高频表现已经够了,不需要过度。再来一张Dynaudio测试片,那是「Relive Music」,这张的测试难度更高,不过反而更能感受到GSPre、GS150高频段不抢耳、中频段饱满宽广、低频段丰厚的特质。第一首Rimsky-Korsakoff的「Dance Of The Tublers」大家都很熟悉,一般音响系统有二怕,一怕低量感不够,二怕低频量感太多。低频量感不够时,这首气势磅礡的管弦乐就显得瘦弱;低频量感过多时,这首曲子又显得混浊缓慢。而用GSPre、GS150来听这首曲子时,由于高频段并不突出,所以刚开始听会误以为高频量感不够。不过等您仔细分析一下内中管弦乐的演奏重点,就会发现没有突出的高频是正确的,但中频段必须有很好的解析力,让浑厚饱满的管弦乐中还能透出丝丝缕缕的感觉。GSPre、GS150正是如此,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管弦乐浑厚饱满又温暖,但低频段的速度反应很快,不会拖慢整个音乐的进行。来到第五首Herny Mancini的「Strings On Fire」,飞快的弦乐必须要弹性,有解析力,而且高频段听起来要自然不突出,否则耳朵就会有压力,此外整体音乐还要有很好的重力加速度,那是速度与重量相互作用的效果,这些GSPre、GS150都做到了,一方面保有弦乐的温暖,另一方面清晰但不飙耳。

能享受音乐之美

最近收到台笙赠送的Accuphase「Special Sound Selection 3」,内中收录14首曲子与最后一首相位测试。比较特别的是,这张唱片内有二张光碟,一张是CD,另一张是SACD,而非一般的一张光碟中收纳CD层与SACD层。这样做所持的理由是可以更精确的读取,以及雷射光有更好的反射效果。所有14首曲子都是「正常」的录音,没有特别为某种表现而选曲。

这样的录音其实是最自然的,但也最难表现。就好像烹饪,高手可以用最简单的烹饪过程,最少的调味料,完整的展现食材的美味与口感。如果是一般厨师,很可能就会以浓重刺激的味道来哗众取宠。想要把自然的录音表现出让人喜欢的美感,必须有高、中、低频段平衡的扩大机才能做到,而且越听越好听。反之,浓重口味者一般扩大机很容易就表现出来,刚开始觉得音响效果很刺激,但听多之后就或觉得过于强调夸张。

GSPre、GS150唱起Accuphase这张精选的测试音乐时,无论是演唱、演奏,都可让我感受到录音之美,音乐之活生,乐器音质之美。唱「魔王」时男歌手嗓音饱满雄壮圆润,伴奏钢琴低音键很有重量感,高音键音粒浑圆。听莫札特「安魂曲」时,GSPre、GS150表现出来的合唱低频段与定音鼓富有低频的震撼力,合唱强劲但不会让人觉得吵杂聒耳,弦乐与管乐清晰但又收敛。从第一首到第九首都是古典音乐,第十首是打击乐,后面几首是爵士乐,每首曲子都是「平衡性」的测试,如果音响系统够平衡,就能够享受到音乐本身的美感。反之,如果音响系统不够平衡,就会觉得Accuphase所选的这些音乐都很平庸,听起来一点都不吸引人。在此,我要说GSPre、GS150把这张CD唱得让我充分享受到音乐本身的美感,这就是它们最佳的成就。

大开大阖,大将之风

ARC GSPre前级、GS150后级就好像日本料理的握寿司,没有细緻的刀工,没有精巧盘饰,没有複杂的调味,只有醋饭跟食材的原味之美。假若您喜欢这种没有修饰,大部分是原味的特质;假若您喜欢的是大开大阖有大将之风的声音,GSPre、GS150就是您的真命天子。

参考软体:「青春」是陈明章比较新的专辑,他大名就不必再介绍了,他的歌充满台湾味,也经常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旋律,往往让人惊喜。他的嗓音粗犷有劲又带著温柔,往往把情感唱到人心底。听他的歌,应该充满音响效果,如果他的嗓音扁扁薄薄,那就是中频段太内凹了。如果高频段吵杂刺耳,那就是高频段量感太多了。如果听他的歌觉得充满情感又有很好的音响效果,那就对了。

焦点

一 纳入Fine Sounds集团后,首度由新集团设计外观的机种,不过内部电子线路仍由ARC工程师所负责,新的外观脱去粗犷特色,显出古典现代兼容并蓄气质。

二 前级不仅是高电平放大,还加上唱头放大,以及耳机放大,还提供MC唱头负载阻抗调整。

③ GS150后级改採最新的KT150功率输出管,而且用了八支之多,输出功率馀裕大。

四 比前一代更透明,速度反应更快,而宽广饱满大器的特色依然保留。

建议

不宜搭配个性太外放的数位讯源或喇叭,中性、内敛、细緻的喇叭以及数位讯源都很适合。

ARC Audio Research GSPre前级GS150后级,ARCGSPre前级,ARC GS150后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