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之味 堂正端庄的ARC之声-Audio Research SP17前级
2016/6/25 14:09:10
|
冬天,该是听真空管机的季节!
和季节有关的乐趣,莫过于旅行。在日本旅游找一泊二食的民宿,朴实殷勤的主人款待旅行者的菜餚,不管是山珍海味,或是家乡特色,端出来的「旬之味」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这「旬之味」未必珍奇稀宝,却是符合节令的特产,全然关乎「季节」。像是北海道在鄂霍次克海初春流冰初开,刚从道北捕获的第一批毛蟹,渡过了严寒低温的隆冬,肉厚脂肥,质地最为紧緻,恰是「旬之味」的极品。
冬天真空管机销路特好
怎麽写Audio Research(ARC)的新前级SP17,却把话题扯到了「旬之味」。听音响,似乎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但我去ARC採访时,他们却告诉我,ARC的业绩通常夏天最差,但冬天越冷,生意越好,最好是遇上风雪连绵数日,本来还在犹豫考虑的人,多会打电话请经销商直接把器材送到家。将近四十年历史的ARC这番「寒冬生商机」的话语,倒也是经验谈。音响有「旬之味」吗?思量在三,或许是为了真空管的微光散发出和煦暖意,在寒冬之中聆听,音乐不觉也跟著暖了起来。
话题扯远了,音响该要「四时皆美」,怎能冬天特别好听呢?话说Audio Research的「SP」系列,大概是台湾有史以来销售量最多的真空管前级,以前我就曾经拥有过SP9,而在老音响迷家中,还经常可以发现SP11、SP15,好像没玩过这些前级就不算是资深玩家。经过不断的精进演化粹炼,SP系列前级演进到最新款式SP17,机箱造型不变,仍是银白色面板配上黝黑箱体,但内中却已融入最新的设计观念,操作介面也大不相同。
唱头放大才是前级的灵魂
把玩著SP17,按键触控加上LED灯号,代表新的人机介面,以前SP11上面全部都是旋钮,调整功能多又齐全,但SP17换上了新的数位控制线路,触控按键走精准路线,我倒有些不习惯,很多新设计的前级,操作都越来越「数位」,但我比较喜欢传统的旋钮,比较有操作手感。SP17是晚近的设计,自然也赶上新潮流,虽然我得花点时间习惯,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看来我的心态有点「老」了,不喜欢新玩意儿。
虽然数位新意十足,但把唱头放大线路装进SP17当中,却又是坚持古法的思维。SP17提醒著我们,前级是为了LP唱片而生,纯高电平放大是数位时代的衍生物,在ARC的产品命名当中,SP其实就等于「有唱头放大的前级」(Stereo/Phono),相对于LS代表Line Stage,就锁定高电平放大。早年买前级,用家最关心的重点就是唱头放大好不好听,要是LP不好听,那其他的卡座、收音机皆等而下之,不足为取。所以,买前级最重要的考虑,就是Phono性能和LP系统的匹配。
随著CD征服LP,前级多半已成为「纯粹」高电平放大,守著黑胶唱片的人只好另外选购唱头放大器。唱头放大器和前级分家未必是坏事,分离的机体可以各自拥有独立的电源供应,线路也不用挤在一个机箱裡面,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消费者要多花钱买唱头放大。对于只听CD的人来说,有没有唱头放大倒是无所谓,但对于玩黑胶的人代表著要准备额外预算另外买一部机器。
没唱头放大的「纯」高电平放大前级,虽已经是主流,但是像ARC这样拥有将近四十年历史的音响厂家,在唱头放大耕耘已久,许多人就是衝著ARC优越的唱头放大来买他们的前级。曾几何时,唱头放大不再是选购关键,ARC自家的顶级前级Reference 3也跟著成为「纯」唱头放大。不过REF3前级功能单纯,其来有自,因为追求State-of-the-art者,自然会想另外选购独立的顶级唱头放大,ARC也顺势推出Reference Phono,REF3只需要把「高电平」放大做到最好便是。
SP系列肩负ARC新一代入门重责
在ARC旗下,现在最出名的前级是REF3,然后是LS系列,SP系列似乎被冷落了?其实ARC一直持续关注著SP系列的进化与研发,SP17的前身是SP16,演变ARC的中阶产品,光芒确实受到REF系列掩盖。
SP16率先採用数位音控,并大幅简化线路,高电平放大就只用一只真空管,加上Phono也只多一支管子,成为ARC走中低价位的前级悍将,市场反应颇佳。我本以为SP16应该还会持续卖个几年,因为产品成熟度很高,但打开SP17一看,就知道为何ARC想让SP16升级:SP17终于换上ARC近年擅长运用的6H30真空管了!从SP16升级到SP17,ARC等了足足六年,看来这次SP17改款内部更动不少。
换上6H30真空管、架构大幅简化
6H30真空管从ARC LS25 MK2前级开始应用,然后延伸到R2MK2旗舰,在此之前他们多使用6922,现在不仅REF系列和LS系列都用6H30,连SP系列也跟著换装了,可见ARC已经掌握了箇中三昧。从SP16进化到SP17,可以发现SP17的结构大幅度简化,原本SP16使用6只12AX7EH,到了SP17只剩下2只6H30,高电平与唱头放大各使用一只。如果是省略唱头放大的SP17L版本,那就只剩下一只6H30,在台湾选购时倒不需要担心买错,因为此间代理商没有进口简化版,仅引进包含唱头放大的SP17完整版。
之所以真空管使用数量大幅降低,倒不是ARC要省钱,而是在架构上有所更新,纳入了超低噪讯的JFET作为输入级,对频宽与讯噪比的性能提升助益不小。在前级,纯A类架构当然是首选,SP17也不例外,不过ARC擅长的全平衡线路倒是换成了单端架构,毕竟SP17在ARC家族裡现在的新角色是入门产品,全平衡用料要加倍,SP17只好採用单端线路。可是,在电源稳压线路方面,SP17可就直接移植自LS26一模一样的设计。
与前作比较起来,SP17在频率响应更为优秀,高频延伸从原本的60kHz拉高到80kHz,音量控制也更为精准,SP16仅70阶音控,而SP17则增加到102阶,明显在音量控制的精准度有著大幅度提升。SP17拥有五组RCA输入,并配备了两组输出,以及搭配多声道使用的「Processor Pass Through」档位。近年来美国地区Custom-installation风气盛行,ARC也为SP17加装了12V Trigger,如果家裡有自动控制系统,SP17也可一起连动。
30秒暖机后便可听音乐
原装SP17运送时,真空管并没有安装在机箱内部,而是另外以软泡绵包装避免运送时剧烈震动损坏真空管脚座,所以要聆听之先请先拆机。ARC很体贴地随机附上螺丝起子,卸下上盖,把两只6H30装进去即可。
真空管前级开机时需要一段暖机,SP17大概需要30秒的时间。按下电源开关,Mute灯号会闪烁,大约30秒之后就会持续亮著,代表SP17已经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不过Mute功能还是开启,要按一下Mute,才会发出声音。音量控制虽有102阶,不过面板仅有20格,所以每按五下音量控制键,音量指示灯号才会向上跳一格。
喜欢听LP的朋友,前级拥有Mute功能非常重要,每次更换唱片时,唱头刚接触唱片的那一刹那,都会有突然的轰隆巨响,这时候使用Mute,便能避免对扩大机与喇叭的「衝击」。SP17既然是隐含Phono之意,Mute功能肯定不能省。不过实际使用时,因为Power键和Mute键是隔壁邻居,有时候会不小心按错,又得等30秒让SP17开机。有没有好办法可以克服?有的,请改用遥控器,一定不会出错。
质地个性明快爽朗
聆听SP17的过程,后级搭配了Jeff Rowland Model 102、Inex Photon Amplicable Elite与VTL ST80,喇叭则搭配了Focal 816V与JK Audio PM-10号角。SP17展现「遇强则强」的效果,和越高等级的后级搭配,越是能表现ARC所谓「High Definition」的效果。
不同于一般人对真空管前级晕黄温吞的印象,SP17拥有明快爽朗的个性,但又不失真空管独特的韵味,或者我们可以这麽说,ARC并不认为真空管就该是晕黄色调,它就是放大元件,善用线路便能够创造近乎真实的音乐再生。胆石之争,对ARC而言从来都不是问题,他们关心的是真实、正确、无染的音乐再生,SP17也表现出ARC既有的风格。
JFET与6H30塑造精悍性能
如果你对于SP17的期待是暖洋洋、慢吞吞,唱起音乐软软柔柔,那麽请别再看下去了,SP17完全不是这种走向。相反的,如果你希望找到一部速度快、暂态反应好、频宽开阔、质地中性的前级,那麽SP17就可能是梦寐以求的前级,而且,它的价格远低于REF3与LS26 MK2。我想6H30是SP17性能大幅提昇的原因之一,而JFET混合设计也是SP17的关键因素,两者综合起来塑造出SP17声音进化。
这种明快、中性、爽朗的音质音色,聆听如雷史毕基的「罗马三部曲」最是过瘾,我选择了进入日本唱片艺术排行,由Antonio Pappano指挥的EMI新版,流畅而豪迈的音乐起伏对比,在SP17上面表现得相当精采,无论是铜管嘹亮的吹奏,或是弦乐部一片片的恢弘气势,在SP17上面都显得活力十足,音乐风采明亮有光泽,彷彿义大利的暖阳洒满一室。SP17的高频延伸自然不紧绷,音乐细节充足,优秀的中频段不过度强调饱满,也不显细瘦,展现匀称曼妙、阿娜多姿的韵味。延伸向下,SP17的低频段有力道、有速度,像是身材比例适中的肌肉形男,而不是阿诺.史瓦辛格一般的大块头,低频没有大而无当的缺陷,而是比例合宜、精悍有力。
猛爆音乐仍有条不紊
SP17爽朗明快的个性,可以表现出优越的音乐张力,如果音乐柔情似水,SP17听起来就是软嫩柔润,但遇上刚强猛爆的音乐,SP17更是如鱼得水,展现高速度、高张力、高震撼的音乐力道,最棒的是,SP17是表现音乐的张力,而不是把音乐变得很紧绷。像是阿格丽希演奏的「萧士塔高维奇第一号钢琴协奏曲」(EMI 50999 5 045047 2 8),在这首曲子当中,萧士塔高维奇纳入了现代音乐的手法,音乐中带著「摩托化」的紧张感,要是遇上均衡性不足的音响系统,那音乐的张力全部要变成难以入耳的噪音,很多人不能接受现代音乐,其实有一大部分要怪音响系统,没办法展现近乎真实的力道与美感。以SP17播放,萧士塔高维奇的音乐精华就曼妙地表现出来,低频稳而有条理的铺陈,让音乐拥有很好的底盘,低频不过量,同时拥有优秀的线条感,搭配阿格丽希剽悍又劲道十足的演出,让人不禁听的入神,完全把思绪投入到音乐的旋律中,像坐云霄飞车一般,随著音符高低起伏,心神荡漾。
要让SP17表现柔情似水,也不难,找录音柔软舒服者,SP17一样给你鬆鬆软软、懒洋洋的气氛。像是Venus的录音,低频总是量感充沛,低音贝斯就是显得身形庞大,演奏者与聆听者的距离就是那麽亲近,在New York Trio的「Love You Madly」(Venus TKCV-35320)裡,可以得到验证。要表现人声,SP17不会有掺糖加蜜的效果,而是客观地表现唱片中既有的美感,像是涅翠柯演唱的「茶花女」,这位媲美名模的女高音,唱起歌剧美感十足,但中气总是不如「航空母舰」等级女高音的雄浑,在SP17上面,可以听见涅翠柯歌声的甜美之处,也能感受到娇小的女高音,奋力在舞台上演出的娇喘气息。
Phono细緻但增益略小
唱头放大是SP17另一项「超值」的附带功能,拥有LP系统的爱乐者,选择SP17代表可以省下一部唱头放大的预算。不过SP17的唱头放大虽然MM/MC均可适用,但增益仅58dB,虽比SP16增加了3dB,但同一张唱片分别用CD版与LP版聆听比对,唱头放大档位会显得比较小声。当然,你可以在使用Phono档位时,习惯性把音量开的大一些,这样就不会有唱头放大比较小声的困扰。
以涅翠柯的茶花女为例,这张新出版的唱片,同时由Clearaudio刻片发行LP版,同时比对CD与LP,SP17的Phono档音量大概要开大三格(以SP17的20格为基准),才会和CD音量相同。靠音量补偿Phono增益,缺点是动态会受到压抑,还好SP17的讯噪比确实做得很好,音量开大也不会有明显背景噪讯。音质表现上,SP17的Phono显得更为细緻柔顺,比起高电平CD的表现,刚强力道略减,但韵味可就更迷人。
低调奢华的好选择
作为ARC新一代「入门等级」前级,SP17保有ARC一贯的「High Definition」,不渲染、不夸张、不譁众取宠,走的是「追求真实」的正道。对于迷恋古典真空管机昏黄温暖音色的朋友,SP17未必合乎口味,但是对于重视音乐真实再生,喜欢挖掘CD与LP当中的完整讯息者,SP17肯定是一部「求真」意味浓厚的现代真空管前级。它不花俏,但功能完整,还保留了Phono档位,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SP17可说是低调奢华的好选择!
ARC SP系列的辉煌历史,从SP1一路发展到最新的SP17。西方人不喜欢13这个数字,因此在SP系列中找不到SP13这个型号。从这些照片也可看出ARC的设计传承,不变的是对「High Definition」的坚持。
ARC Model SP17器材规格
使用真空管:6H30×2
频率响应:0.6Hz~80kHz(+0/-1dB)
总谐波失真:小于0.005%(2V RMS)
增益:11.1dB、58dB(Phono)
输入阻抗:60k欧姆、47k欧姆(Phono)
输出阻抗:210欧姆
尺寸:45×13.2×25.4cm
重量:5.7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