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简单的事做到最好-Rebel 701F前级扩大机
2016/6/28 13:48:35
|
最近几年台湾知名大企业最热中的事情,应该要算是拥有自己的品牌了,例如宏碁、华硕、明碁电通、宏达电…等电子公司,都是在经营OEM、ODM技术成熟之后,开始自行设计产品,并经营、行销品牌,进而在国际市场上发光发热。
反观国内音响产业的自创品牌呢?这几年来也如同长江后浪与前浪一般,纷纷涌现,虽然有些已败在滩头上,但有些已能站稳脚步,开始往永续经营迈进。这实在是不简单的成就,因为国内音响市场实在太小,不像中国有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加上进口品牌的挤压,国产音响要生存实在不容易,想从「土抱」晋升为「品牌」则更是屈指可数。也因此,我对于国人自创的音响品牌,总是抱持著期待、支持与鼓励的态度,希望他们都能「追洋赶日」,做出更好的产品。
不惜成本重量级制作
Rebel可说是其中干得不错的一家,在主事者卢先生稳扎稳打与「少赚一点没关系」的经营哲学下,不仅产品的完成度与精緻度非常好,声音表现更是物超所值。现在我们就从Rebel这部701F旗舰前级,来看看什麽是「少赚一点没关系」的经营哲学?
从701F的外观来看,两侧为圆弧形的面板非常醒目,事实上,这两边的圆角是实心铝块裁切而成,中间的压克力板厚达2公分,固定在后方的铝板上。机箱两侧的ㄇ字形铝板厚达0.5公分,再加上0.3公分厚的后面板与上、下盖板,组成这个结构极为扎实的机箱。以我自身的经验,即便身价非常昂贵的进口前级,机箱都很少会做到如此坚固,而且701F完全是开模製作,从模具到材料,光是机箱的成本便「高人一等」,也可看出「少赚一点没关系」的些许端倪了吧!
全平衡式设计
不过,701F的机箱再厚重,整台机器的重量也不该达到12公斤,其实重量的主要来源除了机箱外,还包括两颗几乎与机箱等高的环形变压器。为何要用到两颗变压器?因为设计者要贯彻全平衡式的放大电路架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701F的主电路板整齐地被划分成四个部分,而且四部分的所有零件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平衡式电路必须把每一声道的音频讯号分成正半波与负半波,分别放大,因此两声道就必须有四组电路一起工作,才能将讯源送过来的讯号完整放大。
重点来了,由于正、负半波讯号到最后还是得结合成完整波形,如果零件的规格稍有误差,放大后的波形就会与原来的讯号有所差异,也就是所谓的交越失真,因此全平衡电路不仅使用的零件是非平衡电路的两倍,对零件精准度的要求更高,差一点点就会让声音差很多,这也就是为何全平衡扩大机都会比较贵的主要原因了。
精选OP 所费不赀
而701F採OP放大,每一个半波先以AD797做讯号放大,然后再用AD811做缓衝放大,因此一部701F就要用掉8颗OP。这样的放大电路并不算太特别,但AD811具备超高频宽,反应速度又快的特性,让701F具有先天上的好体质。而为了达到平衡式电路所要求的高度精准,卢先生更是直接向美国下单购买ANZ军规等级的OP,儘管成本不低,但规格误差极小,进而让配对的麻烦降至最低。
电源才是重点
除了採用特性极佳的OP放大,701F在设计上的另一个特点则在电源。具701F的设计者,同时也是卢先生的合作伙伴吕先生表示,701F内部超过2/3的零件都用在电源处理。他除了为每一组AD797与AD811各自准备了独立的稳压与稳流电路,两颗超额的大型环形变压器则分别供应两声道所需电源,另外,每一颗变压器都还有两个次级绕组各自供电,也就是说,在701F的平衡架构下,其四组放大电路各自拥有独立电源,而缓衝级与放大级又各自稳压、稳流,如此一来,即便乐音乐的动态再大、对电流的要求再严苛,应该也不致发生各部位电源供应不均或吃紧的情况了。
诚意十足的大制作
在机器操作上,为了更符合Hi End精神,吕先生也做了一些特别设计。701F面板上有两颗旋钮,用一般的观念去想,通常一颗调音量,另一颗则切换讯源,但其实两颗都是音量旋钮,它的好处是立刻省掉音量平衡的电位器,少掉一次讯号衰减,虽然使用上稍有不便,但为了好声也顾不得了。至于会不会两声道的音量调不准?当然不会,因为吕先生特地挑了东京光音的带刻度音量控制,可以一格一格地准确调整,就不怕声音不平衡了。
除此之外,两颗东京光音以连杆带动,就可以装在最靠近背板的的地方,让讯号路径最短,也符合Hi End精神。所有的输入、输出端子都採用最高品质的产品,由于吕先生原本就是做电子零件、音响线材与零件的生意,他的端子品质绝对没问题。而机内线材的选用,也看得出下过不少功夫,像是纯银线、OCC单结晶无氧铜等线材,都会因应调音的需要,毫不吝啬地用在701F身上,零零总总算下来,我看光是机箱与零件的成本,恐怕就已超过售价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证卢先生所说的「少赚一点没关系」,不仅绝非虚言,更代表了他将最优值产品,以实惠价格带给音响迷的最大诚意。
动态令人激赏
实际聆听时,我以701F前级搭配NuForce R9 V2后级,参考喇叭则是我一直使用的PMC LB1s。系统接好了一开声,我便发现701F的增益不小,在较晚的时间聆听,听多数CD唱片的音量才转到第二格,就觉得已相当大声(而且701F转到第一格时还不会有声音),一查资料才发现R9后级的增益为27dB,算是蛮大的,而我的讯源也具备不小的输出电平,加成之下,总增益便相当惊人,因此如要搭配701F,建议可以挑选增益较小的后级,会获得更完美的匹配性。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讯噪比控制得宜,大增益对于听音乐实在好处多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动态超好、规模感真切自然,例如聆听Boulez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奏「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那张DG名盘,「令人屏息」是我当时的唯一感受。第二乐章如奔雷般的开头,701F的表现直让我想起立鼓掌,它非常轻鬆地就能把庞大能量推至顶峰,又能斩钉截铁地再将力道斩断,收放之间就像是武林高手,运功游刃有馀毫不勉强。这让我想起吕先生曾说,「扩大机的低频速度比高、中频慢,如果供电不足,低频会更慢,但电源足了,各频段不仅速度一致,量感更均衡,细节也会更丰富」,我尚不能验证这些话的正确性,但701F的确具备这些优点,而且表现令人激赏。
均衡大器 沉著内敛
继续听著「马勒第五号」,701F的优点也随著旋律陆续展现。它很擅于处理複杂的场面,庞大配器在701F的驱使下吞吐自如,一个宽阔的音场均衡地在眼前展开,弦乐如同波浪般起伏,沉著而厚重,似乎蕴藏无穷能量。我发现701F的表现手法不是夸耀、炫目的,而是实实在在地把每个音符、每个起落唱好,呈现出音乐的原貌,自然就会好听,而且耐听,绝对值得深刻体会。
再听旅美小提琴家曾耿元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701F饱满的中、低频让这个现场录音显的格外亲切、和谐,鲜明的强弱落差与旋律起伏让人更觉得生气勃勃、自然愉悦。我听到小提琴与钢琴的相对位置在音场中是如此分明,但奏出来的音乐却又极度和谐而融洽,我想这就是音乐性的最好诠释吧!
音色温润透明
接著我拿出一张听过几次便束之高阁的Due d’Accord双钢琴演奏,曲目是Max Reger的作品。不常听它除了因为音乐较冷门,主要原因是老觉得这个录音有点乾,而且低频稍嫌不足,但没想到701F不仅让音色变得悦耳,也让我想要更深一层去认识这个作曲家。在701F播放下,琴音除了原有的透明,更增添原润与温暖,音粒不仅饱满,一颗颗的粒粒分明。我感受到双钢琴齐奏下的庞大动态变化,音乐中的情绪张力也有更戏剧化的起伏,此刻我想到,能重新认识一张CD,竟是如此愉快。
再试试发烧片吧!我以「Three Guitar」测试701F对于细节、音场定位及音色的刻画能力。这张「Three Guitar」是Chesky的发烧录音,由三位吉他名家分别以民谣与古典琴一齐演奏,透过701F的精准性格,琴音不仅真实,音像与轮廓更呈现出非常具像的实体感,彷彿Larry Coryell、Badi Assad与John Abercrombie一字排开坐在我面前(而且还是高脚椅),专注地弹出一颗颗扎实、质量兼具的饱满音粒,而且不论是极细微的指法变化、强奏的澎湃力度、三人相互应答的热烈氛围,还是尼龙弦的珠圆玉润、钢弦的清脆透明,丰富的音乐表现让我不禁情绪高亢,欣喜不已。
真切的现场氛围
听到此处,我感到非常尽兴,但觉得好像还欠缺了什麽,于是拿出Led Zeppelin在BBC录音室的现场录音作品「BBC Sessions」。按下play的瞬间,一股摇滚乐的原始能量立刻蔓延开来,因为701F并不擅于修饰妆点,只是以厚实饱满不失通透明亮的音色,以及乾淨清爽的声底,本分地传达音乐本质。即便相隔近40年,此时我与Robert Plant、Jimmy Page的距离似乎消失了,存在的只有音乐感染力。
很难相信,701F仅以不到6位数字的身价,便达到Hi End机种才具备的声音表现,而且它似乎表现得更好。难道是因为设计者吕先生原来是个天才?还是因为误打误撞才做出这麽一台好机器?或许都有可能,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只心无旁骛地把一个简单的线路做到最好,提供最充足的电源,所有细节都面面俱到,自然就有好声音了。
Rebel 701F器材规格
型式:双单声道晶体前级扩大机
输入端子:XLR平衡×2组,RCA非平衡×3组
输出端子:XLR平衡×1组,RCA非平衡×1组
频率响应:5Hz-35kHz
消耗功率:15瓦
待机时消耗功率:10瓦
尺寸/重量:460×70×370mm(宽×高×深)/1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