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开阔自然又豁达-GamuT M200 MKIII后级扩大机
2016/7/13 9:42:48
|
我相信有许多朋友和我一样,都是从美国TAS上面注意到获得「金耳奖」的D200 MKIII后级扩大机,但是同一时间台湾市场引进的则是巨无霸的S 300M与S 600M,雄壮威武的外观与精美雕琢的箱体,实在很难与M200 MKIII的质朴造型联想在一起。
关于扩大机设计,GamuT有两项重要的理论坚持:第一、采用单一放大元件制作大功率扩大机;第二、严格的双单声道设计。先从单一放大元件设计说起,音乐讯号的放大由一个功率晶体完成,可以避免众多放大元件「协力」工作产生不一致的问题,也难怪许多人坚持单端直热三极管最好。不过以单一真空管放大很难获得充沛的驱动力,也是使用「单一放大元件」设计的难题,如果扩大机只能停留在8瓦、16瓦的程度,那么喇叭的搭配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即使换成晶体设计,单一放大元件也不容易获得大功率,通常会采用推挽工作,以多颗晶体协力工作。但为了让多只晶体合作无间,严格的配对便成为重要的工作,但是即使最严格的测试配对,放大元件之间还是存在著些许误差。在GamuT的想法中,这些微小误差都是损失音乐细节的元凶。于是GamuT于是从工业用的大功率晶体取材,使用单一MOSFET建构后级扩大机。
全平衡、双单声道、大功率MOSFET
在M200 MKIII当中所采用的大功率MOSFET,最大可以输出500瓦功率,承受瞬间峰值最大电流高达300A,持续电流承受力高达100A,而厂方宣布的输出功率则是200瓦。使用单一大功率MOSFET,除了免除功率晶体协力工作的误差之外,也表示所需的功率晶体数量更少,全平衡设计的M200 MKIII,只有一对大功率MOSFET,分别负责正半波与负半波放大。在GamuT的想法中,4倍的元件代表增加4倍的故障机率,而单一大功率MOSFET则可以藉由更少更简单的元件,降低故障率,等于提高产品的可靠度。
其次是双单声道的坚持。这次评论的主角M200 MKIII看不出这项特色,因为已经是单声道后级,两两独立,每个声道都有独立的电源与放大线路。但是GamuT强调的双单声道,严格要求两两对称的线路,包括变压器、整流子、功率晶体都必须成双成对,每一声道严格独立,才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从获奖的D200 MKIII就可以看出这项设计特徵。在GamuT的想法当中,如果两个声道共用同一个变压器,即使将内部结构采用两组独立绕线,依然不能称之为双单声道,这是很纯粹的想法,既然要坚持双单声道,就要彻底执行,而不要有任何共用的想法。
除此之外,GamuT的所有扩大机箱体都采用铝质机壳与不锈钢,以避免廉价铁壳机箱的电磁记忆效应。即使M200 MKIII的外观朴质无华,缺少豪华骄奢的炫耀,但正面的铝板必须经过三次精细打磨。而散热片采用最平凡的黑色表面,也是为了提高热辐射的效率,具有功能上的考量,而非考虑美观。内部的线路板则采用模组化设计,意谓著GamuT具备升级的能力,但是目前引进国内的GamuT都已经是最新的版本,大概还没有人有升级的需求。
保护线路完善
即使M200 MKIII使用的大功率晶体,具备极高的耐压能力,但是原厂宣称其功率晶体,拥有瞬间承受300A最大电流的能力,一旦有这么大的电流通过,扩大机虽然不会坏,却有可能因此烧坏喇叭,所以GamuT在保护线路上煞费苦心。
原厂资料显示,保护线路以超过120个零件组成,主要功能在侦测讯号与扩大机负载,包括直流输入、高电平的超低音讯号、长时间超高音讯号、高温、过低的阻抗或短路。
一旦发生异常状况,保护线路会关闭输入讯号,甚至让输出的继电器跳开。譬如意外发生短路,保护线路便会启动,然后送入长度万分之一秒的脉波测试,不断重複,直到短路的情况排除,线路便会自动回复正常。我没有遇到跳机的状况,但从原厂的描述来看,M200 MKIII的保护线路具备自动侦测、自动复原的能力。
使用M200 MKIII是再简单也不过的事情,整部机器只有电源开关,电源线、讯号线与喇叭线连接妥当即可。不过安装喇叭线时要注意,外观看起来两组喇叭端子都长得一样,但是一组标示「Direct」,一组标示「Normal」。顾名思义,在「Direct」那端表示直接输出驱动喇叭,而「Normal」的喇叭输出端子,则在喇叭端子之前串接了一组电感与电阻,以保护扩大机。如果采用单线连接,那么建议你使用「Direct」端子,讯号路径最为简洁。
聆听时将M200 MKIII搭配Dynaudio Evidence Temptation喇叭。按照说明书上所言,开机之后需要约末30分钟的热机,等到音乐播放一个多小时之后,我贴近M200 MKIII的机壳试试温度,只有感觉到微温,即使长时间不关机,M200 MKIII依然维持在此一温度。聆听时搭配了同厂??前级,电源线使用TcM Reference 2,而M200 MKIII搭配了Siltech SPX-20,喇叭线则是TcM 10週年纪念。
开阔自然豁达的表现
对于M200 MKIII与Temptation的搭配,其实心里抱著很高的期待,而M200 MKIII虽然M250 MKIII小一号,但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音乐当中应有的开阔、自然、轻松、豁达,全部传神地表达出来。在高传真(High Fidelity)的要求上,各种音乐细节的重现当然很重要,但是能够表达出音乐的情感,可能是Hi End最重要的评分项目。
譬如穆特的「莫札特计画」,在M200 MKIII与Temptation的搭配下,穆特充满个性的诠释方式,就显得格外奔放、活泼。莫札特的音乐通常拥有悦耳轻松的旋律,但是穆特却带出了自我的个性,让音乐的张力起伏更为戏剧性,在M200 MKIII上面清楚地表达出穆特的想法。擦弦运弓的转折,清楚的描绘快慢轻重,那种融入音乐当中,随著旋律上下起伏的感染力,不正是音响的魅力所在?
不仅弦乐绵密细致,在钢琴的表现同样杰出。早年限量版的「阿劳最后录音:舒伯特」还在吗?如歌般的舒伯特,在阿劳指尖轻松流洩,钢琴的形体显得大,但并不是夸张的大,而是形体浮凸、尺寸鲜明的规模感,你很清楚那是演奏用的平台钢琴,而不会听起来像是直立式钢琴。
又如鲁宾斯坦的「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从轻柔到激昂,一波又一波的掀起强烈的音乐情绪,过程显得自然而流畅,每一个钢琴的触键力道变化,都逐步带出音乐所要表达得气氛。
该如何去分析M200 MKIII的高频、中频、低频?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音乐呈现出舒服的整体感,旋律流畅地像是湖面水波荡漾一般,一波波舒服地拍打在心头。我是在听音响吗?不,我在享受音乐。
忠实的表现音乐
我特别使用自然豁达来形容M200 MKIII的个性,它确实是忠实表达音乐的好伙伴,如果录音的本质不够好,听起来就会有点畏畏缩缩,所以在聆听历史录音时,早期母带有如薄雾一般的不透明感也很清楚。但是换上现代版本的录音时,音乐的起伏、动态、力道,就能展现出M200 MKIII栩栩如生的特质。就拿Chesky的「Body Acoustics」来说手掌击鼓的肉感,质地清晰,可以听出鼓手控制音色的细微变化,整个音乐听起来就显得鲜活。一旦掌握住音乐重播的鲜活感,音响怎么会听起来不好听?
又像Naim旗下的「Antonio Forcione: Live!」,现场吉他演奏的鲜活感,可以从开场时主持人的介绍,堂音回荡出空间感,而吉他的勾弦、拍打、泛音,每一个演奏细节都没有含混过关。如果你觉得Forcione还没听过瘾,那么可以再拿新作「Ghetto Paradise」,全部在录音室里面的精心炮制,整体动态表现更为凌厉、快速,钢弦吉他、尼龙弦吉他交替使用,不同音色的质地鲜明活泼,M200 MKIII的表现就是如此的直接、无隐、干淨俐落。再换上著名的「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三把吉他狂野竞速,M200 MKIII快速的暂态反应,每个拨弦的音符颗粒不管速度再快,都维持饱满而清晰的弹跳,快而不乱的表现,听来好是过瘾。
低频快速清晰
虽然我不太想用切割的观念来描述M200 MKIII的声音,但在播放强调低频的音乐时,那种密度与重量感同样能让人著迷。你的鬼太鼓录音全部因为低频表现不够鲜活凌厉,而束之高阁了吗?那张dmp的「三轮车」也因为系统无法展现优秀的暂态反应,而在CD架上蒙尘了吗?用M200 MKIII来试试看,你会有意外的惊喜。
M200 MKIII并没有夸张而肥肿的低频,相对的,在大音压的催逼下,则能够表现出紧密、扎实、敏捷快速的低频,把乐器的线条感一一解析出来,低音贝斯的牛筋感、电贝斯的狂野Funky敲击、爵士鼓快速繁複的独奏,即使是複杂的低频,在M200 MKIII上面依然处理得有条有理。快速的暂态反应,让M200 MKIII没有拖泥带水的模糊,而是爽朗又富有跃动感。以M200 MKIII搭配Temptation时,特别能带领出Dynaudio充满魅力的弹跳低频,以及Q度韧性绝佳的质感,怎么叫人能不著迷呢?
音乐璞玉内蕴
与时下同价位的后级扩大机比较起来,M200 MKIII在外观上确实显得特别朴实,虽然铝质面板与不绣钢机箱,都具备设计上的考量,但在造型上却显得特别保守,缺乏奢华的外观设计,除非你贴近观察,轻轻抚摸精致打磨的面板。不过如果你能够暂时撇开外观,直接探索M200 MKIII的音乐性格,用心聆听GamuT的成就,我相信M200 MKIII内蕴的宝藏,终究会展现出耀眼的音乐光彩。当然,如果外观是你的主要考量,那么M200 MKIII开阔、自然又豁达的音乐表现力,可能只叹缘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