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与勇猛的融合-试听 新西兰普利诗 Plinius Tautoro/SA-103前后级组合
2016/9/27 11:22:16
|
我常觉得挑音响好像在认识朋友,每一款音响都自己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却经常是文化所带来的差异。譬如英国的音响系统偏向厚重温暖,德国产品重解析、走中性,美国音响直爽无隐,威猛起来可是很凶的,义大利的产品则很阳光,个性开朗活泼,而这次试听的Plinius Tautoro/SA-103前后级组合来自纽西兰,跟前面所提到国家都很有距离,可是声音却是非常有意思,彷彿是许多文化因素融合起来的崭新综合体。
Plinius发展历程
从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Plinius也非常有融合风。Plinus创立于1980年,早年创始的老板是Peter Thomson,那时候的Plinius还名不见经传,生意还侷限在纽西兰,到了1987年Plinius与另一家纽西兰公司叫做Craft Audio合併,这家公司的老板叫做Gary Morrison,是个设计电路的高手,Peter Thomson则负责业务,公司名称改为Audible Technology,但保留原本Plinuis的品牌名称。Plinius创立的前十年大约都还在磨工夫,累积设计的能量,早年的产品知名度不高,但1992年他们设计出一部每声道250瓦的纯A类后级扩大机SA-250,获得国际主流音响杂志好评,于是Plinius一跃登上国际舞台。
Plinius Tautoro晶体前级扩大机
纽西兰生产,设计与行销在德国
在SA-250的时代,Plinius的产品保有朴素的外观,我记得当时Plinius的器材清一色都是黑色外观,外观不特别庞大,看起来确实不起眼,但驱动力惊人,一听就难以忘怀。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Plinius外观却很不一样,早已脱去黝黑单调的外衣,无论是Tautoro前级或SA-103后级,外表的金属加工真是漂亮又精致,打磨漂亮,丝毫不刮手,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转变?其实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有新伙伴加入,这位先生叫 Ross Stevens,原本在欧洲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史塔克.菲利当设计师,Ross Stevens加入Plinius之后,为产品设计带来全新的活力,我们现在看Plinius的器材做得这么精致漂亮,这些改变都和人有关系。当然,新的伙伴加入之后,Plinius也不单纯是一家纽西兰公司,却更像一家德国公司,目前所有Plinius的器材都在纽西兰生产,可是设计与行销主要都在德国,所以我们看待Plinius虽是纽西兰公司,在某些面向来看却也像是一家德国公司。您看,又走融合风,说不定跨国合作或跨文化合作是音响好声的新流行。
原厂表示Tautoro的圆弧要用液压慢慢弯曲成型,过程一定要很慢,否则8mm的铝板很容易折断。说弯曲过程很慢,但究竟要多慢?答案是6~8小时。
Tautoro的设计
Tautoro前级最醒目的设计,莫过于用厚重铝板弯曲成型的面板,两侧那90度的圆弧可不好作。这块铝板究竟有多厚?8mm。一般厂商的做法就是直接切割,把四块铝板锁起来围成机箱,可是Plinius不这么作,一块铝板要作两侧弯曲,这个设计在纸上画出来不难,真的要作可就非常耗事费时了。原厂表示这个圆弧要用液压慢慢弯曲成型,过程一定要很慢,否则8mm的铝板很容易折断。说弯曲过程很慢,但究竟要多慢?答案是6~8小时。还不只这样,Taotoro的面板非常平整,发丝纹细致漂亮,这些可不是理所当然的事,裡面还有很多用心计较,原厂发现一般加工好的铝合金钢板表面看起来很平,实际上还是有凹凸不平的地方,这些不平整用肉眼看不出来,Plinius用X光与UV光谱检验,找出铝合金钢板不平整的地方,然后花好几个小时手工打磨。要打磨到什么程度?面板平整误差低于2微米,绝对比头发还细微。不过如果有机会到音响店试听Tautoro,可不要用手去摸摸看,就算要摸,也不要让老板看到,拜发丝纹的加工,偷摸一下不会被发现,因为不会留下手印,如果是德国Burmester,那可千万不能动手,一摸就会留下指纹,绝对可以拿来当呈堂证供。
Plinius用X光与UV光谱检验,找出铝合金钢板不平整的地方,然后花好几个小时手工打磨。要打磨到什么程度?面板平整误差低于2微米,绝对比头发还细微。
以一部前级来说,Taotoro的尺寸很大,至少身高傲人,大概比一般欧美前级要高出一倍多,打开内部就知道玄机,原来他们的线路各部分离,或卧或立,电源供应、输入端、输出端各自分离,降低各部相互干扰的可能性。但也因为许多独立的线路板要站著摆,所以Tautoro前级才要长得那么高。此外Tautoro的耳机输出也很讲究,一般前级大约从放大线路分出来一组给耳机用,Tautoro却是独立做了一块耳机放大模组,显然很照顾耳机用家。庞大的机箱还有一个好处,日后还有外加功能的空间,譬如唱头放大模组,Tautoro可以加装延伸自旗舰Koru唱头放大的线路,功能几乎一样,有四段增益与五段阻抗匹配可调。不过前级加装附加功能,现在比较流行的是USB数位输入,不晓得Plinius做出来了没有?
Plinius SA-103 后级,庞大的机身加上散热片,一看就让人觉得威猛雄壮
SA-103的设计
再来看看SA-103后级,庞大的机身加上散热片,一看就让人觉得威猛雄壮,但这可不是做好看的,SA-103在8Ω阻抗下,可以纯A类模式输出125瓦的强大功率,峰值电流输出高达50A,真是一隻猛暴的驱动怪兽。觉得纯A类125瓦还不够,还可以切换为桥接模式,功率增加为 400瓦,当然,桥接之后变为单声道,您可以要准备两部SA-103。Plinius在金属加工的龟毛与讲究,一样可以在SA-103上面看得到,一般外露式设计的散热片多半张牙舞爪,这个模样有点意思,就是叫人没事别乱碰,小心被刮伤,可是SA-103的散热片看似粗壮,摸起来周围全都有倒角打磨,一点也不刮手,细节确实面面俱到。
Plinius SA-103
切换为AB类工作
这几年环保意识抬头,纯A类后级相对越来越少,Plinius算是其中之一的死硬派,不过却也不是不知变通。SA-103的面板有一个切换开关,可以切换为AB类工作。这几年Plinius新推出的后级如SA-201也是大功率后级,但却是AB类放大,从型号上我们可以可以窥见端倪,2开头的编号算新系列,所以换上用电效率比较高的AB类,而1开头的维持纯A类的传统,另外一部一样走纯A类的后级还有SA-Reference,尺寸更大,功率也更大,价格自然也更贵一些。
Plinius SA-103切换在纯A类聆听时,大概五到十分钟温度就上来了,那温度可是会烫手的,所以记得为SA-103多留点空间。
SA-103值回票价
代理商送来编辑部的是Tautoro/SA-103,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后级不是SA-Reference?这两个加起来不是正宗旗舰组合吗?怎么后级来的是SA-103?不过当我在编辑部把前后级接上C.C. Admonitor Preference搭配原厂低音柱之后,这才感觉到SA-103后级超值之处。其实我也曾经在代理商那裡听过SA-Reference推同一对喇叭,印象很深刻,但SA-Reference身价高达九十万,声音当然不能漏气,好听是应该的,但SA-103身价少了一半,在编辑部聆听却是那么地好,感觉上不比SA-Reference差,这就显得SA-103超值了!奇怪,怎么说SA-103几乎要和SA-Reference一样好呢?那SA-Reference不用听了,直接挑便宜的SA-103不就好了吗?话倒不是这么说,我代理商那裡聆听空间大,后级比较吃重,而编辑部的空间比较小,后级没那么耗功率,相较之下就觉得SA-103相去不远。以音质音色而论,SA-103与SA-Reference走向相同,但输出功率有差,如果您府上的聆听空间较大,喇叭效率也偏低,那么SA-Reference 还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如果聆听空间不算大,喇叭效率也不错,SA-103足矣。在编辑部试听了一段时间,我不可否认印象中SA-Reference还是比较轻鬆一些,但SA-103后级确实已经值回票价。
Plinius SA-103
方便切换的后级
连接Tautoro与SA-103与一般前后级相差不多,但SA-103的输入档位要切换正确,背板上的旋钮要对应XLR或RCA,由于两者都是全平衡设计,建议用平衡连接。我也试过非平衡连接,音质音色变化不大,细节相差也不多,但声音线条的清晰度以平衡连接更好,更能显现Plinius的阳刚之美。此外由于SA-103后级是纯A类设计,摆放时建议多留一点空间散热,切换在纯A类聆听时,大概五到十分钟温度就上来了,那温度可是会烫手的,所以记得为SA-103多留点空间。SA-103面板就能切换A类或AB类模式,一般轻鬆聆听时,用AB类就可以,当SA-103以AB类工作时,温度并不高,机器摸起来没什么温度,如果要长时间开机,切换在AB类比较省电,也比较能延长机器寿命。但比好听呢?我是音响迷,也是纯A类的崇尚者,真的要好好听音乐,纯A类还是比较好,而拥有SA-103这种可以方便切换的后级,可说是鱼与熊掌得兼。
我是音响迷,也是纯A类的崇尚者,真的要好好听音乐,纯A类还是比较好,而拥有SA-103这种可以方便切换的后级,可说是鱼与熊掌得兼。
「慢热」的扩大机
此外还要注意一点,Tautoro与SA-103都算是「慢热」的扩大机,刚开机的时候都好像还没醒一样,有点含糊,那可不是机器的本质,等机器开个半小时,温度到了,声音可就生龙活虎了。Tautoro更麻烦一点,前级刚送来的时候我就急著听,一开声有些失望,第二天来办公室再听,还是不近理想,更觉得挫折,有次週末放假忘记把前级关机,星期一来办公室一听,咦,怎么不一样了,本来嫌声音稍薄,高音略干,怎么今天都不一样了,原来是机器开了三天,真的醒过来了。Tautoro耗电不大,我建议就别关机了,待机的耗电大概比小夜灯多一点,好声的回报可是很大的,至于SA-103后级,因为耗电量大,不建议长时间开机,尤其不要处于纯A类模式下整天不关机,这样不仅耗电,也会影响后级的寿命。
Plinius Tautoro晶体前级扩大机 背面
丰富细节与明亮光泽
大致摸清楚Tautoro/SA-103的个性,可以好好听音乐了。整体说来Tautoro/SA-103的声音走阳刚爽朗路线,声底够厚,但和我们一般想像的厚声略有不同,而是有丰富细节与明亮光泽的声响效果。一般我们讲器材厚声,多半连带想像声音温吞,Tautoro/SA-103搭配起来的声底有厚度,但绝对不是黯淡无光的厚度,而是厚实中透出明亮色彩。Tautoro/SA-103有著很不错的声音密度,加上漂亮的线条感,加上明亮的音色彩度,交织出活泼又带著阳刚气息的个性。听著Tautoro/SA-103,心裡面不禁有那么一点渲染:这难道就是纽西兰的气息吗?在一片广大的草原上,呼吸著清凉舒适的空气,感觉心胸为之开朗通透。唉,音乐和声响这件事情果然和文化有关,纽西兰设计的音响也带著这些土地的气息。
Plinius Tautoro漂亮的金属加工
清晰的线条与声响的交织和谐可说是Tautoro/SA-103最高明的地方,以声音的个性来说,Tautoro/SA-103带著点阳刚味,乍听之下有些人会觉得稍微猛爆些,甚至觉得有些火气,但越听越有意思。我想举马勒第二号交响曲「复活」为例,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版本是经典录音之一,不过这张唱片录製时间早,温暖有之,过去总觉得细节不如晚近的录音,但用Tautoro/SA-103搭配Admonitor Preference与低音柱,阳刚的弦乐线条在小提琴上面,而厚重的地方则在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上面,这首交响曲一开始就是猛烈的送葬进行曲,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一片又一片地挥洒出沉重又恐怖的旋律,大部份扩大机都能把低音弦乐群的厚重表现出来,但是这时候还有小提琴的声响,紧张地、快速地演奏著,声音比较小,但却很紧张,那是整个送葬进行曲最可怕的地方,Tautoro/SA-103不仅有一群又一群的庞大低频声浪,还维持著小提琴的紧张线条,交织在一起,那送葬进行曲的气氛真是惊人。我想很多人听这首交响曲,都注意到低频的波涛汹涌,但Tautoro/SA-103却巧妙地把小提琴的声音线条浮现出来,真正的紧张气氛就在这裡。
Plinius Tautoro两侧那90度的圆弧可不好作。这块铝板究竟有多厚?8mm。
展现协奏曲的「和谐」与「对抗」
Tautoro/SA-103走干淨俐落的路线,与英国系的扩大机比较起来,它的速度是快的,是干脆的,是不拖泥带水的,或许有人比较喜欢声音较慢的声响,认为这样表现音乐比较温暖,但Tautoro/SA-103不是这样的个性,它更重视精确与真实。
譬如Alice Sara Ott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是一张比较晚近的录音,富有现代感,细节又多又丰富,音乐动态录得很大,却丝毫不紧绷,用Tautoro/SA-103与Admonitor Preference来听,录音当中的现代感表现得非常好,过去我听Admonitor Preference没有搭配低音柱,总是觉得好像少了那么一点,低频下段少了点过瘾,这次搭配了低音柱,又加上大功率SA-103来唱,气势一下子大了许多。我怀疑是低音柱的功劳,于是把跳线卸下来,单独用Admonitor Preference来听,少了低音柱,用同样的音量来听,尺码马上缩小了一些,适当地把音量提高,形体比例就回来了,以低频量感来说,少了低音柱当然还是少一点,但干淨俐落的速度感却更好,搭配著低音柱用Tautoro/SA-103推,好像开著大马力、大尺码的跑车在高速公路飙车,又快又稳,但少了低音柱,更像是开著大马力的小跑车狂飙,超车起来快又狠,爽感十足,但稳定度还是比不上大车的稳重。Alice Sara Ott的柴可夫斯基诠释颇有新意,Tautoro/SA-103轻鬆地把她弹奏钢琴的晶莹剔透表现出来,强奏时音乐有分量,但大音量依然维持很好的平衡感,一点也不觉得紧绷,音质也没变粗的倾向,钢琴的尺寸不显得特别庞大,但音场相对比例漂亮,钢琴在前,乐团在厚,彼此相互对话,互相较劲,展现协奏曲的「和谐」与「对抗」,在柴可夫斯基的总谱上,第一乐章裡面有著一段音乐写著「钢琴与乐团的狂暴对抗」,彼此对抗又要维持和谐,不仅对诠释音乐的演奏者很难,要重播出近乎真实的演奏情绪也非常难,Tautoro/SA-103倒是自成一家之言,钢琴有著精确的比例与漂亮的线条感,与乐团相互辉映,确实精彩。
Plinius SA-103 内部
辻井伸行演奏的「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听得过瘾,我在换上辻井伸行演奏的「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这是一张很有趣的CD,由Harmonia Mundi发行,这家欧洲唱片公司的录音一般说来都在水准以上,不过辻井伸行张萧邦算是相对比较难发烧的录音,因为这不是Harmonia Mundi安排的录音,而是范克莱邦钢琴大赛的比赛现场,所以录音条件相对有限制,与其他Harmonia Mundi旗下的发烧录音比起来,辻井伸行这张比赛现场录音稍微模糊一些,乐团的层次也比较不明显,声部线条容易混在一起。不过我在Tautoro/SA-103上面听这「萧邦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线条却是比过去听起来更为漂亮,钢琴的声响更显雄健刚毅。Tautoro/SA-103处理複杂音乐的能力确实很好,交响乐和协奏曲经常有许多声部一起交织,如果线条处理不漂亮,音乐没有层次,听起来就缺乏魅力。Tautoro/SA-103在处理複杂声线的能力确实超过我的预期,音乐多了一番理性之美。当然,Tautoro/SA-103这样的理性分析能力是有个性的,有些人偏好朦胧的音乐美,大概不会喜欢Tautoro/SA-103,但如果您经常专注聆听複杂的交响乐或协奏曲,能追踪著各个声部的发展与对位,一定会欣赏Tautoro/SA-103的好处。
Plinius SA-103 内部
亮丽但不紧绷
要听出複杂音乐的声音线条很重要吗?我想举伊凡.费雪指挥布达佩斯节庆管弦乐团录製的「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为例,对许多人而言,布拉姆斯的音乐不仅厚重,节拍与声部交织的複杂更是远超过古典时期的交响乐,这阙第一号交响曲是很好的例子。
以Tautoro/SA-103搭配Admonitor Preference与低音柱聆听,那低音鼓的重击清晰而猛烈,每一个鼓点都有充沛的重量,又强又沉,形体集中,一点也不会散形。Tautoro/SA-103的声音光泽也非常漂亮,那是带有阳光气息的明亮,听到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时,更能显出Tautoro/SA-103的高频魅力,这首交响曲经过四十多分钟的翻搅,很多人都在等待第四乐章那段号角声,前面三个乐章的交响效果是偏暗的,到了第四乐章的铜管才把布拉姆斯藏在心裡面的热情一併爆发出来。Tautoro/SA-103的铜管强而有劲,声响很集中,力道丰沛,漂亮地向高处延伸。很多扩大机表现高频亮丽时,常常会觉得稍微刺激,Tautoro/SA-103则是亮丽但不紧绷,把音乐的张力尽情发挥,几乎要到感觉刺激的临界点。
Plinius SA-103 内部
个性的前后级
是的,Tautoro/SA-103绝不是温柔的小猫,而是能河东狮吼的扩大机,它是很有个性,可以把藏在音乐中的所有热情释放,直达心灵的最深处。或许有些人喜欢听柔柔顺顺的音乐,喜欢慵懒无力的舒服感受,但那不是Tautoro/SA-103的个性,我相信用其他配件也很难把Tautoro/SA-103调出柔柔顺顺的效果,但如果您喜欢听内容複杂的交响乐,喜欢享受声部线条的交织与变化,喜欢专注地聆听乐章快慢之间的丰富变化,Tautoro/SA-103不会让您失望,这是一套有个性的前后级,也是力道雄劲的巨狮,等待您来驯服。
Plinius SA-103 内部
Plinius SA-103 内部
Plinius SA-103 内部
Plinius SA-103 内部
Plinius SA-103 内部
器材规格
Tautoro晶体前级扩大机
五组高电平输出端,可选购唱头放大
频率响应:20Hz~20kHz(±0.2dB,THD低于0.005%)
讯噪比:-80dBA
输入灵敏度:125mv(非平衡)、62mv(平衡)
输入阻抗:50k欧姆
额定输出电平:500mv RMS
尺寸:160×445×475mm
重量:16公斤
Plinius SA-103器材规格
型式:立体声晶体后级扩大机
输出功率:125瓦/8Ω
频率响应:20Hz-20kHz(+/0.2dB),0dB at 1Hz / –3dB at 70kHz
总谐波失真:低于0.005%
峰值输出电流:50A
输入阻抗:47,000Ω
增益:32dB / RCA输入,38dB / XLR输入
尺寸:500×220×455cm(W×H×D)
重量:38公斤
相关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