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068-4885
音响评析

倾听!音符正在流动-Combak Bravo!书架喇叭

2016/9/30 15:01:15

|
4331

Combak的主事者木内和夫,不仅在台湾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国际音响圈开创潮流的重要人物。台湾音响迷比较熟悉的品牌是Harmonix,做的是音响专用的调音器材,而扩大机品牌则是Reimyo,虽然名字不一样,但都是出自木内和夫之手,这两个品牌也都直属Combak之下,这款Barvo!书架喇叭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设计的喇叭。

二十万元等级

Barvo!严格说来并不新,早在2006年CES就已经亮相,当时还有一款专用的低音柱,两者合起来称为Barvo! Consequence,比邻曾经引进,数量很少,早早被识货的爱乐者买回家收藏。另外搭配Barvo!还有一款专属脚架,称为Dinosaur,扎实厚重,但造型一如其名,颇有「恐龙」之意。所以Barvo!书架喇叭虽然尺寸小,但有专属低音柱可搭配,也有专用脚架,这些都可以让Barvo!进一步「升级」,是很有弹性的设计。

单纯用外观打量Barvo!,对照二十万元等级的参考售价,我想很多人心裡面已经开始要暗自咒骂了,怎么这年头花钱这么没价值,二十万才买得到这么一个造型四方、尺寸迷你的书架喇叭?如果纯粹以用料来计算,Barvo!确实昂贵,但如果用诠释音乐的工艺作品来看待,那么我们要讲究的就不单纯是用料,而是诠释音乐的能力。在2006年的CES会场上,Barvo!并不是单独展出,而是和另一家芬兰公司Gradient一起参展,在会场上木内先生曾告诉我关于Barvo!诞生的故事,原来Barvo!并不是日本制造,而是诞生在芬兰。

诞生在芬兰

Gradient这家芬兰公司在台湾还没有代理商,他们家最出名的喇叭叫做Helsinki,采无音箱设计,靠指向性控制达到优秀的立体声重现,在美国TAS与Stereophile杂志上都曾经出现过评论,但这对喇叭和Barvo!没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他们早期推出的Prelude喇叭,这款Perlude当年找到木内先生帮忙参与调音。木内说他很喜欢这款小喇叭,但是Gradient的设计受限于成本,许多细节不能照顾到,于是木内就用自己的方式改变设计,请这家芬兰公司帮忙修改,催生出Barvo!,所以Barvo!虽然是芬兰Gradient协力生产,但完全是按照木内先生的要求来制作。

同轴单体

Gradient现在已经没有Prelude这款型号,而是改款成为Laura,设计上还是有着Prelude的特征,而系出同源的Barvo!自然也有这项特征,就是采用同轴单体,所以小小的Barvo!正面就只看到一个单体,实际上是两音路喇叭,只是高音和中低音单体合而为一。在点音源的设计逻辑当中,同轴单体理论上最为理想,把高音和中低音装置在「同一轴线」上,绝对只有「一个发声点」,但是同轴有同轴的难题,因为两个单体位于同一轴线上,高音单体位置前后会影响时间相位,太前面,高音会比较冲,太后面,中低音喇叭振膜就好像一个外加的号角,产生额外的音染,这些都是同轴单体设计上的难题。

优秀的同轴单体喇叭其实还不少,但设计各有巧妙。譬如英国Tannoy,他们的同轴单体尺寸通常比较大,中低音单体振膜颇有深度,而高音则设计类似号角喉管,发声点略向后退,整体来说比较类似短号角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同轴单体的工作效率,但也比较容易带有些许音染。另一类同轴单体如美国Thiel,他们设计出平面的中音振膜,高音单体则和中音振膜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可以彻底消除振膜弧度产生的号角效应。不过Barvo!的同轴单体看起来很单纯,中音采用Kevlar振膜,置中的高音单体位置略向后退,但并不像Tannoy单体那样退得很后面,而是稍微向前伸,但也不像Thiel同轴单体那样,位于同一平面上。不过Barvo!喇叭使用的同轴单体尺寸较小,中低音振膜的弧度并不大,只能算是浅号角,应该影响不大。

抑震均振

熟悉Harmonix垫材的朋友大多知道,他们设计音响垫材重视「均振」,震动本身就是能量,而能量除非转变为其他型态(譬如热能),否则无法消除,因此他们强调「均衡的震动」,如此方能产生和谐愉悦的音乐。Barvo!喇叭在设计上也符合这项原则,请注意Barvo!喇叭的箱体,一般面板用的就是MDF,可是Barvo!用的可是实木,而且不是一大片,而是好几块实木条拼起来。用拼的比单片好吗?拼起来的刚性理论上比单一大片更好,且消除震动的效果也更好,不过制作起来比较麻烦,打磨也费工。还有,Barvo!喇叭两侧有两个金属锥,这部份也和抑震均振有关,我猜想这金属锥没那么简单,可能左右两侧金属锥中间有金属棒连在一起,提高Barvo!喇叭的箱体刚性,这道裡和B&W喇叭裡面作矩阵补强的木条原理相同,但Barvo!喇叭尺寸没那么大,左右绷紧可能效果就够好了。

Barvo!喇叭两侧有两个金属锥,这部份也和抑震均振有关,我猜想这金属锥没那么简单,可能左右两侧金属锥中间有金属棒连在一起,提高Barvo!喇叭的箱体刚性

好,讲到这裡,我想很多人想问了:「怎么写音响评论的人都跟着厂商起舞,老是要讲震动的负面影响。」究竟震动对喇叭的影响有多大?喇叭发生的原理靠单体做活塞运动,往返之间产生声波,箱体的功能最重要的就是固定单体,让单体运动的时候有可靠的支撑。所以一般我们都希望喇叭箱体材料要够厚重,这样才能靠质量来稳住单体的运动。但是喇叭单体运动时一定会产生震动,传导到喇叭箱体,互相震动的结果,就会产生相互的干扰,影响声音的清晰度。要让喇叭箱体不跟着单体起舞,方法有二,一是用很高的质量抵消单体震动,一是透过结构强化来提高箱体刚性,更讲究者则是双管齐下。

视细部的调整校正

Barvo!喇叭不是靠重量取胜,但结构上却是处处讲究,这也是很典型的「木内风格」,重视细部的调整校正。此外原厂也非常细心,随喇叭附上优质的跳线,熟悉Harmonix产品的朋友应当知道,虽然是小小的跳线,零售价可不便宜,此外Harmonix还有升级版跳线,日后想进阶调音还有空间。木内先生有多重视细节?光是这小小的跳线都标示了指向性,连接时请特别注意,不要接反了。还有,Barvo!喇叭的尺寸不大,同轴设计让这款书架喇叭身高相对矮了一点,脚架的搭配可以挑选稍微高一点的,我平常使用的脚架大约60公分高,稍微不太够,但影响不大,坐低一点就是了。当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买Combak自家Dinosaur喇叭脚架,不过价格几乎和喇叭一样了,或许先听听Barvo!,喜欢再来想进阶调音的升级之路。

原厂随喇叭附上优质的跳线

流动感

Barvo!标示效率87dB,并不算很难推,我用老VTL ST80推也轻松自在,换上输出功率60瓦的LAV 60综合扩大机,晶体机的控制力更好些,不过最让我惊讶的还是换上大功率的Nu Force R18,推起来又稳又沉。不可否认地,Barvo!依然受限于物理尺寸,它不能发出毁天灭地的庞大低频,但Barvo!的强项在于自然的真实感。什么叫做自然的真实感?我们在音乐厅聆听现场,音乐的能量自然流泻而出,乐团音量无论大或小,听起来都是那么地流畅,如果音响能够重现那彷彿在流动的声响,那就世ㄧ种自然的真实感。我要强调「流动感」这个词,因为许多音响都能发出足够的音压,但却很难表现出所谓的音符「流动感」。

莫札特第二十号、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

譬如内田光子指挥并演奏的「莫札特第二十号、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这不算是发烧录音,而是走中道正统的古典录音,音乐也不猛爆,但是要把音乐的内涵与层次表达得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Barvo!可以用近乎真实的音量规模聆听,而且维持非常漂亮的乐层次,同时把乐团声部的交织和谐一併呈现。「莫札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一开始是弦乐层层叠叠导入,声响比较阴暗,慢慢地音乐亮了起来,木管与定音鼓渐次把音乐的厚度营造出来,Barvo!表现这些细部的层次感颇为高明,音乐由暗到亮,对比很清晰,轮到内田光子的钢琴Solo乐段出来,那钢琴带着些许的浓郁感,轻盈的触键让音符晶莹剔透的散发,这是内田光子第二度录制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可是指尖的重量感却更轻了,这样的诠释似乎更为接近莫札特写作时代的钢琴表现,而这些藏在音乐中的轻重缓急,全都在Barvo!上面流畅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听得好是过瘾。

正确的摆位

Barvo!有很强的「隐形能力」,轻松摆放喇叭就消失在空间当中,这可归功于同轴喇叭的设计,不过好好调整Barvo!的摆位,音场与音像可以更为准确,这也是赏玩Barvo!的重要功课。我刚开始听Barvo!时按照平常调整书架喇叭的习惯,大约让喇叭单体轴线对着左右两耳,这时候Barvo!稍微带着一些Toe-in角度,但角度并不算大,如此摆放试听的音场与音像呈现准确的样貌,可是大音量聆听时比较有压力。我喜欢尽可能把音响开到接近「真实音量」(就是大约在音乐厅前半听交响乐的音量),所以Barvo!这样的表现还不能让我满意,于是按着说明书的建议,把Barvo!大角度Toe-in,让左右喇叭的中心轴线在聆听位置之前就交叉。效果如何?喇叭完全消失在空间当中了,音场的深度与宽度都非常明显的提升,音像也更显庞大,好像原本是A4尺寸的画面一下子变成A3尺寸。大脚度Toe-in有没有副作用?有的,喇叭变得更难推些,音量要比正常摆放还大些。

好好调整Barvo!的摆位,音场与音像可以更为准确,这也是赏玩Barvo!的重要功课。

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

别看Barvo!尺寸小,它所展现的音像尺寸却是庞大的,尤其当我搭配了Nu Force R18之后,小巧的Barvo!竟然听起来和配备10吋中低音的JK Audio PM10很接近。我讲的接近是音场深度、宽度与音像尺寸,低频下段的延伸Barvo!还是不能和大尺寸中低音单体比较,但Barvo!的音乐频段分布很平均,低频量感虽然不特别庞大丰沛,但却是充满了舒服的流动感,还有很强烈的音乐情感表现力。前面讲内田光子演奏的莫札特,轻盈活泼,换上齐柏丝坦演奏的「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钢琴演奏版)」,一开始的「漫步」相信许多人耳熟能详,钢琴由简单的断奏慢慢叠上和絃,这第一段音乐充满了简单之美,但齐柏丝坦的演奏风格与内田光子有很明显的不同,齐柏丝坦的力道有着更强烈的重量感,颗粒分明,而内田光子虽然钢琴音符颗粒分明,但明显是力道轻的。Barvo!很活生地把演奏风格差异呈现出来,这种演奏时的轻重缓急,代表诠释音乐的情感,优秀的音响系统要能把轻重缓急的层次分得清楚,还要分出细微的变化,其实并不简单,而Barvo!就是属于那类可以把细微差异轻松表现出来的好喇叭。

Barvo!的中频带着适当的浓郁感,高频延伸有适当的光泽,但不是特别明亮声音个性,是一对非常耐听的喇叭,长时间聆听也不觉得累,过去我总觉得最耐听的喇叭大约是英系的PMC或ATC鑑听喇叭,他们本来就是设计出来让录音师可以长时间工作使用,但Barvo!也有类似的鑑听个性。可是Barvo!的浓郁感并不是浓得化不开的类型,我拿尊品复刻版LS 3/5a和Barvo!比较,Barvo!明显地音色更亮,延伸更漂亮,而LS 3/5a就是很典型的浓郁,但Barvo!声音的通透度却要好得多,带出了Barvo!具备现代感的个性。我想举Jan Vogler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协奏曲之秘」专辑,裡面有一首「Lasst mich allein」(离我独处),有女中音的演唱版,也有大提琴演奏的版本,听女中音版本时,歌声流畅而活生,声音密度很好,但不是紧绷的类型,而是带着适度轻松感的表现。而大提琴版本的演奏则是把Barvo!的浓郁感带了出来,大提琴的声音线条很漂亮,同时有些许浓郁的琴腔共鸣,这些细微的音乐表情,都是表现音乐活生感与流动感的重点。我不禁要说,这Barvo!小虽小,却活像是藏着无限音乐情感的小盒子。

精致音响文化的产物

Barvo!可说是精致音响文化的产物,单纯以商品的角度来看,Barvo!的尺寸与身价并不相称,光用重量来算可真是昂贵,但是藏在其中的文化内涵又该如何以金钱计价?我可以从喇叭的设计讲出一套故事,但我却无法解释这些用料加起来能发出令人感动声音的真正原因。Barvo!并不複杂,它是一对配备同轴单体、两音路的密闭式喇叭,不过撇开这些表象的叙述,Barvo!更像是一对音乐制造箱,能精致地重现藏在音乐裡面的情感,让音符愉快地流动着,而当每一个音符清晰地、准确地,又不着痕迹地呈现出丰富的情感,聆听的感动又该如何计价?用形体与材料来看,Barvo!不便宜,但从音乐享受的角度来看,Barvo!所表现的音乐流动感,在更贵的喇叭上也未必能找到,这是浓缩出精致音响文化的成果,也是木内先生用数十年功力凝聚出来瑰宝。

器材规格

Combak Bravo!
型式:同轴两音路密闭式书架型喇叭
单体:SEAS G18RE TAV-GR同轴单体
效率:87dB
频率响应:55Hz-20kHz(55Hz@-6dB)。
分频点:2.8kHz
建议扩大机功率:20-150W
尺寸:190x290x280mm
重量8.0kg

Combak Bravo书架喇叭,Combak Bravo,书架箱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