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遛音响6HIFI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068-4885
音响评析

日本 Kondo G-70前级扩大机--甘美的音乐醍醐味

2018/11/1 10:40:13

|
2953


「什么?破百万的前级要送到编辑部?给谁写?」

这个问题在U-Audio编辑部大概有标准答案,就是直接留给总编。

难道总编官大学问大,所以最贵的机器都留给总编写就好了吗?其实不是如此,因为售价破表的机器,通常讲的不是C/P值,而是鉴赏的价值,编辑们总是心虚,怕自己不够份量可以写百万等级的前级,于是乎就把这些「难以说明白」的困难工作,推给总编了。难道总编不会心虚?当然也会,但是我没有人可以推,只好接受编辑们保留最好的机器给总编的心意。

买的是「职人手作」的精神

Kondo这部G-70前级扩大机也是如此,非常难以用简单的计算讲清楚。假如只计算电子零件的价格,就算是真空管前级多了些厚工且份量重的零件,像是订做的手工绕製变压器等等,零件加起来的价格绝对不该如此昂贵,可是如果了解Kondo如何全手工製作自家机器,就会知道我们买的不仅是音响器材,更是日本「职人手作」的精神。

Kondo的全名应该是Kondo Audio Note,与英国Audio Note有很深的渊源,不过后来分家了,所以我们习惯把英国Audio Note称为Audio Note,而把日本的Audio Note称为Kondo,这样才有区隔。1970年代,创办人近藤公康(Hiroyasu Kondo)原本在Sony担任录音工程师,不过追求完美的他,在1976年离开Sony,创办了Kondo Audio Note。

有「音响银匠」称号

音响界经常称近藤公康是「音响银匠」(Audio Silversmith),因为Kondo是最早使用银线,而且是大量使用在真空管机的音响厂家,Kondo相信,高纯度的银线是音乐重现的灵魂,所以尽可能使用银线取代铜线,打造出Kondo与众不同的声音魅力。即便2006年近藤公康在参加美国CES展时猝逝,接手的芦泽雅基(Ashizawa Masaki)一样维持创办人的「纯银至上」精神,传承Kondo多年不变的传统。

1989年的「音乐」(Ongaku)后级,可说是让Kondo扬名立万的真空管机。这部211真空管后级推出之后,几乎囊括欧美主流音响杂志一致推崇,像是英国Hi-Fi Choice与Audiophile、美国The Absolute Sound,不约而同把年度最佳推荐都给了Ongaku。Ongaku与一般211真空管后级差别在哪裡?您应该猜到了:银线绕製的变压器!

知易行难的纯银之声

假如大量使用银取代铜,就会得到好声音,那么Kondo大方地告诉外界这个秘密,不是马上就会被人家学习仿製?答案就在「知易行难」!要用银线绕製变压器,难度很高,因为银线很软,延展性好,如果用一般的绕线机製作,拉力太大,如果要全手工绕製,肯定非常费工,而且需要老经验的师傅,这种「职人手作」的纯银变压器,只有在日本当年以终身雇用制的职场文化,才能够坚守数十年。

您想,假如训练一位绕製纯银变压器的师傅,却不能保障他的工作权,谁愿意数十年如一日,用精炼纯熟的技术,只专心绕製纯银变压器。所以,就算Kondo大方地告诉音响产业,大量使用银是好声的关键,但是几乎没有其他音响厂商模仿得来。

纯银至上

这种「纯银至上」的设计理念,一样用在G-70前级上面,G-70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就是用严选元件、强化电源供应、最佳化电路佈局,这些都是Kondo多年来坚持的理念。像是电源供应部分,G-70採用超额供电,提高供电馀裕度,这个道理就像大水塘理论,不管音乐输出需要多大的能量,电源供应就像补充能量的水塘,假如水塘储量够大,不管多猛爆的音乐能量需求,大水塘都能足额供应。

G-70使用700uF大电容,而且混用三种不同规格的电容,分别是银箔电容、电解电容与银铅电容,容量又是混合600uF、100uF与0.47uF,且左右声道独立。这些电容怎么挑?怎么配?全都要靠耳朵验收!您看,这又是费时耗力的零件挑选过程。

最短讯号路径设计

G-70的放大线路设计走简洁路线,对前级来说,Kondo认为越简单的放大线路,越能够保留鲜活的音乐讯号,所以G-70只是简单的屏极直接交连至阴极随藕,讯号管使用6072,电路佈局走最短路径。架构简单,零件并不多,但是严选零件自不可免。G-70的佈线使用Kondo自家SSW(Silk silver wire),这是细如髮丝的银线,外面一样买不到。

为了获得最佳声道分离度,G-70基本上採用双单声道独立製作,在高电平输出放大级部分,G-70使用了模组化手工搭棚製作,混合了模组电路板与手工搭棚,提升声道分离度,同时进一步缩短讯号路径。

其实,真空管前级的放大线路,并没有太多变化,譬如6X4真空管整流,配上6072讯号管放大,这些都不是前所未见的设计,但是Kondo最珍贵之处,在于每一个小细节都关注的精神。像是银箔电容,一般电子零件大厂根本不生产,Kondo为了追求好声,就得自己手工製作。其他的技术细节,譬如最短路径线路佈局,还有不同电子零件的混用,全都是「职人精神」的体现。

热机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莫札特钢琴三重奏」

试听G-70的过程都在我家,喇叭使用Wilson Audio W/P Sasha II,后级是NuForce Reference 18,数位讯源是YBA CDT-450加上Merging NADAC。小心翼翼把G-70拆箱,连接到自家音响系统上,简单的说明书外加手写的检验卡,感受到职人手作的温度,不过G-70刚开机的时候,却让我吓了一跳。

怎么会吓到?声音很暗!怎么可能?这是一部标榜「银之声」的Kondo前级,声音怎么可能暗?我知道一定是机器还没热,所以我用不大的音量,让音乐继续播放著,稍待一会再来听。半小时过去了,再来听听看,还是不如预期,继续等,反正在家裡,很多事情可以忙,不用专注在音响上面,就这样,等了一个多小时,G-70终于醒了。我从皮耶丝、杜梅与王健合作的「莫札特钢琴三重奏」开始听起,钢琴与大提琴开始的旋律,轻鬆又愉快,随后小提琴跟上,音乐装饰得更为活泼,三件乐器,三个位置,G-70显然有很好的空间描绘能力,把钢琴三重奏鲜活的样貌轻松地展现。

听了一个晚上,虽然觉得G-70深具声音魅力,可是一开始机器冷的时候,缺乏活力的声音让我对一整晚的试听体验,不是很有信心,所以,等到第二天我要出门上班之前,我把G-70的电源预先打开,让机器热一整天,回家再来验收成果。白天在办公室忙碌一天之后,回到家裡赶紧来听听看热机一天之后的成果,果然,G-70是慢热的机器,需要时间熟化,当然,也可能代理商送来的G-70非常新,开机时间没有几个小时,机器还没熟化,所以需要一点时间煲机。

怎么样的情况让我认为G-70需要时间热机?前一晚听G-70,大约听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用手去摸G-70,只有顶盖稍有微温,可是机器两侧都是冷的,所以我才会认为G-70还没热机热够,而我第二天开著机器热一整天,回家之后整部G-70有著平均的温度,不仅机箱顶盖可以摸到真空管散出的微温,整部机器摸起来都稍有温度,而不是冰冰凉凉的金属温度,所以我才判断这是G-70的最佳工作温度。

鲜活、自然、丝毫不带压力

一样的莫札特钢琴三重奏,一样的皮耶丝、杜梅与王健,热机一天后的G-70,音乐活力更为鲜活、自然,而且是不带压力的轻鬆模样。我想说G-70的声音就像「醍醐味」一般,难以清楚描绘,但是却一听就懂,K. 502的第一乐章有著愉快的旋律,钢琴与小提琴交替唱出旋律,而大提琴在底层铺著漂亮的和声,在亮丽的旋律当中,增添低频段的厚度,热机过后的G-70,则是在音乐的鲜活度上,更显华丽流畅。

G-70把这三件乐器的音色,用清晰明亮的色彩表现出来,可是每一个音符之间又细腻滑顺地连接。乐谱上标注的圆滑线,流畅地在G-70上面表现出来,我越听越是入神,想著当年皮耶丝、杜梅与王健录音时的场景,G-70漂亮地把乐器的相对位置呈现出来,钢琴居中,小提琴稍微偏左,大提琴则坐在右方,是的,G-70连乐器的高度位置,都能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

音色呈现既真又美

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在家裡听G-70,我可以好整以暇地慢慢比对不同音乐。G-70的音色很纯,而且是既纯又美,找出几张不同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G-70纯美厚实又亮丽的音色,把每一张大提琴不同的音色,清楚地呈现。一样听第一号组曲的Prelude,也是最脍炙人口的前奏曲,听罗斯托波维奇的版本,音色清新爽朗,明快的展现前奏曲的活力,换上马友友年轻时版本,速度慢了些,音符颗粒比较清晰,可是连成一气的流畅感,就输给罗斯托波维奇一大截,不过后来马友友后来录製的「巴哈的六个灵感」,可以明显听出音色更为绵密、流畅,这些音乐表情的差异,在G-70上面听得相当清楚。

再拿一张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出来比较,为什么挑他?因为伊瑟利斯喜欢用羊肠弦,而羊肠弦的音色共鸣稍弱,音质较软,尾韵的延伸音量较小,更是考验演奏家的音色控制能力。在G-70上面,可以清楚分辨三位大提琴家的琴音差异,鲜活的音乐表情,在版本比较的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赏玩的乐趣。

难以形容的音乐「醍醐味」

陈锐的「莫札特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Mozart: Violin Concertos Nos. 3, 4 & Violin Sonata No. 22

G-70表现音乐的「醍醐味」,很难简单用高、中、低频的均衡说清楚,G-70有著健康明亮的音色,钢琴铿锵有力,小提琴亮丽昂扬,可是它又有很好的声音厚度,大提琴音色浓郁有密度,整体音乐表现带有漂亮的鲜活感,可是明亮的光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一般,带著温润的色泽。

我想用陈锐的「莫札特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做例子,古典时期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从乐团开始主题,然后小提琴Solo反覆一次,在乐团齐奏的部分,即便编制不大,G-70还是能呈现漂亮的声音厚度,而且乐句中间穿插的木管乐器装饰,G-70都能清楚表达出来,而不会被乐团其它声部盖住,音乐层次交代清楚分明。等陈锐的小提琴Solo出来,主角变成小提琴,G-70昂扬鲜活的表情,让小提琴的主角地位立刻跳出来,乐团小声地呼应著小提琴Solo,G-70把陈锐亮丽的小提琴音色,用明亮的色彩呈现,果断的断奏与绵密的连音,尽显年轻演奏家的音乐活力。

说G-70的音质音色有「醍醐味」,就是我没办法简单描述G-70的声音魅力,我很想说G-70通透清新,如水一般清澈,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G-70有著真空管的浓郁音色,表现大提琴独奏,或是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器的浓厚共鸣,就有真空管前级的韵味,可是弦乐器弓弦摩擦之际,细微的沙沙声响细节,丰富的细微表情呈现,却又胜过大多数强调暖色调的真空管机。

几乎面面俱到的前级

「罗西尼弦乐四重奏」

作为音响迷,其实我们很贪心,既要音色浓郁芬芳,又要音场通透开阔,同时还要拥有最丰富的细节,偏偏这些条件很难全面兼顾,不过在G-70上面,不管您有多贪心,G-70几乎面面俱到。

像是阿卡多那张出名的「罗西尼弦乐四重奏」,即便对我而言是听得滚瓜烂熟的专辑,可是在G-70上面,一样听得出新意。小提琴油光水滑的色泽,轻轻飘散,中提琴与大提琴铺上一层厚厚的底,衬托小提琴明亮的色泽,G-70掌握高低两端和谐的样貌,让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表情更显得活生。随后大提琴接手主角,其他的乐器或是拉奏、或是拨奏,G-70鲜活的音乐表情,让喇叭在空间当中消失了,呈现漂亮的弦乐四重奏音乐场景。

G-70当然不仅适合听古典乐,也适合各种类型的音乐,我想举Oscar Peterson Trio的「We Get Requests」为例,听「You Look Good To Me」,音乐从浓郁的低音大提琴拉奏开始,对比轻巧的三角铁,G-70唱出鬆软又浓郁的低音大提琴,等爵士鼓摇摆的节奏开始,音乐场景热了起来,G-70用明快的速度反应,钢琴的音色后中透著清亮,音符颗粒庞大又厚实,与低音贝斯交织出浓郁的爵士摇摆风情。这G-70真是唱什么、像什么,唱起爵士乐的味道真是漂亮。

重现音乐现场氛围的好手

与G-70相处这段时间,越来越能了解为何这部前级身价要破百万。一家专注製作真空管机的日本厂家,为了追求「纯银之声」的理想,把最难做的元件全部自家手工製作,并且精心调配线路佈局,关注每一处细节,手工製作出Kondo心目中的好声。我不认为G-70是一部中性的前级,可是在音乐的真实之外,G-70有著独特的音乐美感,而这种音乐美感的诠释,让音乐重现更有活生感,更能听见音乐家的神情样貌,而我想说的「音乐醍醐味」,可能就是更接近录音现场的气氛吧!而G-70就是重塑这种音乐氛围的箇中好手。

器材规格
Kondo Audio Note G-70
型式:真空管前级扩大机
使用真空管:6072 ×2 、6X4 x1 
频率响应:10Hz~240kHz
增益:25 dB
输入:RCA x 4
输出:RCA x 2
尺寸:303×160×408mm (W×H×D)
重量:17.5 kg
日本 Kondo G-70,Kondo G-70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