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NAD M32-Direct Digital @MP是未來的主流?
2019/2/17 11:31:46
|上月试完的NAD C368,除了令笔者对今天入门合併机有全新感受外(尤其数码直接输入及D类放大的表现),也再撩起对NAD这代表平靓正品牌的兴趣;之后更立即向标致音响借入其上级机,master系列的M32全数码放大器。留意厂方没有称它为合併式放大器(intergrated amplifier), 只叫它数码直通放大器Direct Digital Amplifier, 和较早推出的 同是master grade的分体放大器M12/22一样。
话虽是顶级系列,终归也是NAD, 零售价也不过33000元,比早近两年推出的M12/22分体放大器便宜近半;那M32是否只是将两部前后装在一起?和Classic系列的分别有几多?
首先,和音色带点水份的C368比,M32是极之中性,无色无味;个人极喜好这取向(留意喇叭的Spendor D7和Densen CDP也是很中性的器材),其一是因为它能很快又明暸反映出其他器材/附件的个性,很方便评机的工作;其二,笔者是偏向用线材调声,作为系统中心取向中性也很重要。而且,讯息处理本身不中性,等如还原出现偏差,再纠正是更困难。还有,只有中性的组合才能正确分辨录音的取向、优劣…
但如何知道器材是否中性?
其实我也想找具体方法去引导大家了解,但暂时真是想不到;因为正确的声音是需要反覆对真实/罐头音乐作体验,吸取印象和经验而积累;这儿再讨论似乎离题,有机会笔者再辟题和大家分享。
就只音色取向中性值得付出近五倍价钱?当然不是。就用和C368相同配搭立即再播响宴(无词剧),M32凭更充沛的功率更见实感和推前,和C368的微微Laid back明显不同;但此时若作定论,我真心会答大家这差别是无必要买M32…., 不过,好戏仍在后头。但先论操作介面和功能,不单比Classic系列强很多,甚至只仅次当今大热的Devialet!
在此就说说M32(除音频放大器外)的功能先:
1. 具有最高24/192解析力的DAC,
包括USB输入
2. D/D convertor功能,可变换数码输出/入规格(例如usb入/Coaxial出,升频或降频)
3. A/D convertor, 模拟讯号输入转换为PCM输出,可选48k/96k/192k(其中一个用途可以将LP的模拟讯号转成PCM备份)
4. 动磁唱头输入(一份由Riaa均衡开始已是行数码化的低噪放大)
5. 前级( RCA 单端pre out)
6. 独立放大元件的低阻抗6.3mm耳机插座
7. 一 对电子分音(可自选分频点,增益)的超低音输出
8.喇叭负载由2ohm至>8ohm的调节(除了匹配喇叭外,更可调节到高音延伸,稍后会再提)
9.输入讯源旁路/接上选择(旁路其它输入埠可减少干扰的可能)
10.高低音音品调节,左右平衡,正反相,左右声道逆转…等等
还有三个额外的MDC(Modular Design Construction)吉槽,可为M32加上MM/MC唱放吉,HDMI影/音输入吉,增设的Analogue输入吉(包括原装没有的XLR), 及最特别的Blu/OS streaming吉(对应MQA格式)
希望没讲漏功能…以上功能除了用遥控外,全部可透过面板上的LCD轻触操作;M32很好玩吧~!只是笔者目前没有CAS, 也没替这部M32装上Blu/OS吉玩不到串流;今次只集中试播CD和LP.
好像还是有讲漏的事情…只顾介绍M32多采的功能,忘了提及数码直通这核心主题!
M32是由电源开始,讯号处理/放大,音量控制,输出功率全流程都是数码处理。一般内置DAC再作传统输入级处理(缓冲,初级放大,音量衰减,I/V变换等)的前级/合併机那样,那不是真正数码放大器;也不是单单使用十多年前开始常见的以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 脉冲频寛调变)操作的D类放大模件便算。
M32的PWM开关电源和功率放大组件,是和Classic系的C368同是来自荷兰Hypex的技术,但更高级的Ncore系列。Ncore系列比C368用的UcD系列在适应阻抗有很大进步(能提供额外20dB增益宽容度于全频),加上更低输出阻抗,令M32有极低失真和优秀驱动力。
至于输入的讯号,无论是数码PCM以S/PDIF,AES/EBU或USB等介面,和Line电平/MM 唱头的模拟讯号,甚至前级的功能,就交由-份具有35bit/844khz取样能力的DSP(数码处理中心)去负责。这份由英国CSR(cambridge silicon radio)提供技术的DSP, 早已在之前的M12/22装备;今次用在M32的版本更紧凑,因为已不须再将DSP处理后的数码流经D/A convert成平衡模拟输出去分体的后级,直接将数码流送去同样是PWM操作的Class D Ncore放大模组。可想而知,M32的讯号通道是如何短,加上受惠取样率远超讯源(35/844对最高24/192讯源)的处理,讯号在几乎不受干扰下只作一级过放大;结果是高解析力和宁静度达Hiend水平…这句不是NAD的宣传和Spec.上的数字说,是笔者的体验。在最终配置调声后,播放上世纪TAG 麦拿伦出品的test track CD, 释放的讯息量和潻黑的背景,是M32三至四倍身价的器材才感受过!这是NAD追求全DD(direct digital)的目标,所以M32根本不是"合併机",而且是嬴在这突破的放大模式。
既然D类放大,DSP前级, 独立DAC这些都不是新事物,为何今天才有M32这种产品?
全数码放大绝不是NAD首先提出。至少笔者记得Wadia早十多年前已有power DAC这相近意念,也曾产品化;而NAD自家也早于2010年推出了第一部DD amp ,master系列的M2, 和后来Classic系列的C390DD; 当中D类放大技术未及要求,DSP自身编写困难,各种超高频组件产生的数码噪音…等等;业界一直头痛而未能完全解决,如C368的报告中我提到的Devialet, 同是标致代理的Aavik这些"准"数码放大器,结果都宁取成本更高模拟混合电路。
2015年,得到CSR的新DSP技术和Hypex的新世代Class D模组后,NAD推出第二代DD Amp:M12/22分体放大器,是以较保守的市场包装去令消费者分别了解DSP前级和新的D类后级的好处,至去年才推出真正集大成的M32.
试听组合:
讯源:1.CDP Densen 440+
2. LP Linn Lp 12 (mober ssp12 sub platter)+jelco 750D+ 山本音响工芸YC03s唱头+ Hercules Mose控速
升压牛:Dignity X’former特别版(测试M32内置高输出唱头放大用)
唱放 : Luxman E200
扬声器:Spendor D7(real cable TDC600 spk cable)
如前述,在试听初期M32没带来像C368的惊喜,尤其想到其售价比C368贵近五倍(虽然仍不算贵);功能是多,但音频放大器始终要论音质…
煲了个多星期,尤其动态始终未及想象,开始尝试更换配线,加减地盒,调较喇叭摆位等等;
当中以更换M32用的电源线最明显…首先在C368上有很好效果的Graditech Voima1原来在M32上出现供电能量不足(想不到耗电量低的Class D放大器更需供电力足的PC);但换上条以往用在Octave胆机上的粗碌DIY电源线又见Over, 低音如加拾乌化开大gain,AV味浓;经多次尝试后,估不到一条二千元左右的Gigawatt LC-Y mk2几乎完美配搭上M32! 不单动态充足,竟然有细腻的音乐感和更好分析力,音场更有层次;LC-Y本身带有的硬质感在一星期后也差不多消失!留意,必须要从墙苏单独取电。
另外M32的喇叭阻抗调节功能也很有帮助。通常输出阻抗的变化是影响放大器对喇叭某频段的功率和阻尼浮动,从而影响高低延伸和音色,而且在Class D放大器,工作频率达108Mhz,它的输出滤波效果易受喇叭阻抗影响特别是高频的线性;NAD表示这功能可补偿平直的高频响应。menu上没有说明调校方法,笔者个人建议先调至和所用喇叭的标准阻抗先,再±2 ohm范围内调节,顺耳便可(我用小提琴CD较声,调在7ohm);这功能有效减少了LC-Y电源线的硬质感。
再加上减少了Spendor D7的Toe in, 音场层次和密度更从容,调声大功告成。现在的M32生猛活泼,线条聚焦,细节层次丰富,很有感染力…没有像C368般有所妥协。
首先试CD讯源以CD机的模拟输出和数码输出直入M32的差别;C368的经验,告訢我除非是比放大器贵上2~3倍的模拟输出,否则是和数码直入比没有胜算。
播放K2版Philips罗西尼四重奏,
四万元的Densen 440+的模拟输出(以wireworld Eclipse7连接),不用AB比较,和同机用Neotech NEVD2001 纯银数码同轴线直入M32立分胜负:高清见称的Densen CD机竟见朦胧,欣赏心情大打折扣,根本不会回头以模拟输出聆听。数码直直入的罗西尼Sonata no.1, 明显听到这K2版的特别甜滑,丰富的谐波很吸引听者听下去。(虽然换回Neotech T1000液态金属讯号线可追回不少,但成本已对不上只售千元的数码线)
之后CD的试听都只以数码直入。
CD的数码讯号通常锁在44.1Khz; 假如讯源能升频或直出HD数码流,取样率可对应至192khz.
TAG Mclaren麦拿伦音响早已是过去,但出版这张示范碟的Inakustik今天仍有为其它品牌(例如Burmester)推出示范碟, 参考性毋庸置疑。本碟选曲除了来自自家品牌,还有来自Telarc, Chesky, Dmp 等label.
播放Empire Brass的”Hopper dance”, 极多低频细节,动态变化大,速度不够必被考起。M32完美示范此曲,响亮的小号透澈不燥,微动态反差清晰,低频所有细节转化成丰富节奏和音乐感。booming, 开义,clipping?我的音量小,未过95dB , 挑战不到M32。
第10cut Bill Morrissey的You’ll never get to heaven, 丰满而结实的Kick Drum, 充满肉地的现场演奏和歌声,谁说D类 amp干削?M32是表现出那份密度而不失人声和乐器的质感。
来多曲著名的Percussive pyromania by Friedemann; 除了正确重播那支 soprano saxphone的音色,电子低音和一轮持续敲击,凭良好控制力和速度,笔者几乎也和录音中的现场听众一起鼓掌。
根叔Top 20, 先爆隻Cybergenesis先!Terminator步步进迫的主题很有迫力,空间感深远高企,不自觉音量愈开愈大,峰值近100dB!终结大爆炸顺利,没有任何clipping迹象,音场依高企,低音没甩脚高音依然清秀,M32的Ncore模组的确有料到;
再播放我很喜欢的Olympic Fanfare; 1984年在电视直播LA奥运首次听到,John Williams风格顶峰作…华丽璀璨的铜管,力量的和弦对位,本身就是HiFi的作品。乐曲一直推上高潮,组合能力愈高愈兴奋,层次低频分析力缺一不可;用此曲show off M32肯定人人听得Hyper.
M32的优秀音效不止于Hyper用。
Madonna 的something remember全是早年娜姐的抒情Ballads, 录音也很不俗;唯是电子低音、爵士鼓等低音电平略高,重播理想时浪漫感倍增;但若器材偏慢,缺乏控制力就只有一旧旧的one note bass(某英国名牌很常见),失去衬托效果。
例如"You’ll see”, 娜姐声音正中高企,编曲乐器来自后方弧形展开,层次分明; “This used to be my playground”的电子低音刚刚好,丰满而见线条,娜姐醉人演绎,令笔者投入音乐中回想起这套我很喜欢的电影的情景。
管弦乐不一定要听古典音乐。很多电影配乐大师,如John Williams, John Barry, James Horner等都喜欢用管弦乐配器,作品也动听兼俱音响性;我们远东也有位人人皆知的大师:久石让。早年他较偏向用电子乐器(例如风之谷配乐是用电子合成器演奏的),随大师声誉渐隆,配乐也渐偏向full scale的管弦乐加少许电子音乐;哈尔的移动城堡是这时期一套很有音乐性的配乐。动听的主题旋律,久石大师出色的气氛营造,笔者很推荐各位对管弦乐有兴趣而又未习惯较艰涩的古典音乐的朋友去听。
但和M32有何关系?这张不发烧的录音M32也播得很好听,依然是既丰满有层次的声音,动听而带电影感,笔者播放时也不知不觉一口气听毕全碟。中性的器材不等于不好听啊。
CD讯源已大致令笔者了解M32的能耐,以下再试听M32的内置phono和Line输入是否会因多一重A/D转换而影响表现。
接驳方面,由于M32的Phono输入的增益只接受到高输出唱头(>2.3mv),笔者手上没有动磁头和高输出的动圈或动铁头,需加上升压牛去M32的Phono input.两者以XLO Limited和M32连接。
大家熟悉的Manger"靓声王"打头阵。先以经Luxman E200唱放输入Line电平输入播放Jazz Variants ;
比CD更大从容的音场,高低延伸没有约束,冲击力依然;音色经XLO LE修饰带圆滑和暖意,証明Line输入的A/D转换没有劣化音效。另外, Line输入可选择ADC的取样率(48k,96k,192k三种);但老实说,即使用48k也没有太大影响表现,笔者觉得用96k已够head room让讯息延伸。
再播放Linn 40週年精选,Liebermann的长笛协奏曲选段. 偌大的空间感仍然是最impressive, 长笛灵巧细致,微动态表现快速, 模拟的Lp组合和全数码的M32是如虎添翼的组合。
将唱臂线拔离E200, 接上Dignity X’former升压牛,输入M32的Phono放大。Display显示取样率固定在48k,也不能像Line输入可作选择。
一样再播Jazz Variants…平衡度和音色大致和外置phono时相近,但音场缩了一圈,动态也明显有所不及;X’former比Luxman内置的升压牛更好声是早已肯定的,所以差距是出自M32的内置phono.
到Linn 40週年Liebermann 长笛协奏曲。同样情况,旋律不及外置phono amp的跳脱,动态摆幅有所收窄;唯音色水准和高低延伸力依然。
其实不作比较下,这份内置唱放大致和市面上3~5千元级的单体唱放水准相若,以M32的性价比,已相当出色;若只听抒情流行曲LP,更是没有投诉了。
M32还有一功能很值得向想玩2.1或2.2的朋友推荐——就是它的电子分音超低音输出。
M32的Pre out输出, 除可供作前级输出外,也可选作左右两组0.1声道或电子分音后的低频讯号输出。
当选main输出时,crossover频率(40~200Hz或全频)和输出衰减(-12至0dB)选好后,低频分水岭以上的中低频以上的讯息继续送去放大级去推主喇叭,以下的低频讯号送去subwoofer负责,即是subwoofer直接成为主喇叭的的-份子(像有源servo低音)。好处是令喇叭全频有最佳连贯性。
若用回Sub输出调整,那就像一般0.1声道,是外加的超低音效果,前级的crossover调节和subwoofer本体的截止调节互相配合可做到很致的调整。
大家看到这里,笔者所描述的M32就像是更贵的名器,绝不是$33000的代价造到;但我反而认为,这价钱NAD已赚够。因为M32是一个"收成":多年来NAD已投放不少资本心力在开发这种技术主导,软件优先的产品(相对是质量主导,用昂贵零件堆砌), R&D是最耗成本,产品个体本身成本不会高:用DSP编写的前级(即只是几片集成电路)再加上Hypex客製的开关电源和N core放大级(DIY友一定了解这部份成本),还有比上代M2轻了一半的机身!
这一切代表了技术的进步,如2G 的nokia 8810电话和4G 的iPhone7比,今天的用家应能以更低代价而享受到更好的成果,才真正称上进步…
NAD就是凭经验及工程技把这些组合一起,造成新一代平靓正经典。问题是用家能否摒弃传统观点,真的"听声收货"。
还有,关于M32的命名…正是来自NAD成名作3020合併机(M12/22是来自当年分体版3020的1020/2020)。
输出:180W x 2(8/4 ohm)
动态峰值输出:8ohm 220W
4ohm 360W
2ohm 400W
输出电流:>18A
阻尼系数:>1000
讯噪比 : 95dB@1W
124dB@150W
静止耗电:40W
净重:9.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