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 Estelon Model XC 书架箱 试听-实践理想的作品
2017/2/20 10:29:19
|
Estelon是个新兴的音响品牌,公司年轻,引进台湾的时间也不算长,可是却引起许多话题。我不是第一次听Estonia的喇叭,可是多半在不熟悉的环境里,Model XC算是第一款送来编辑部仔细试听的Estonia喇叭。当喇叭要送还代理商之际,我不敢多看一眼,深怕转个念头就想买下来。唉,评论员难为,听到好声音当然感动,可是要把好声音的喇叭送回去,可真捨不得。
宛如艺术品般的崭新喇叭
Estelon公司虽然年轻,主事者可不是凭空设计Hi End喇叭,创办人Alfred Vassikov在创立Estonia之前,已经从事喇叭设计工作二十五年之久,为人作嫁多年,终于实践理想,自创品牌,制作心目中的顶尖喇叭。称为Alfred & Partners的母公司位于爱沙尼亚(Estonia)首都塔林(Tallin),主要的业务是商业设计与智库,而制作Estelon喇叭则是Alfred Vassikov的理想,他想制作宛如乐器一般,还具备艺术品特质的崭新喇叭。Alfred在2006年开始进行材料分析,从箱体、单体到分音器,一件一件找到理想的材料,催生第一款Estelon喇叭,称为Model XA。
Model XA诞生之初,Estelon旗下就这么「唯一」一款喇叭,产品线看起来很单薄,不过既然是实现理想的产品,又怎么能一口气推出许多款式呢?虽然如此,Model XA独特的雕塑造型,马上吸引内行人的眼光,台湾也是最早引进的国家之一。第一款推出的旗舰Model XA采用中低音在上、高音在下的单体排列,低音单体位于喇叭底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在于独特的单体排列方式,而是Model XA同样是喇叭,设计上却显得那么地有艺术气质,那么地与众不同。紧跟在Model XA之后,Model XC问世,采书架型喇叭设计,单体采MTM对称排列,好像是少了下半截的Model XA,为了配合独特的造型,Estonia设计了专属脚架,两者是不可分的一体,否则Model XC要当一般书架喇叭用,还真不知道怎么摆。
从2006年开始研发设计
我第一次听Estelon喇叭,是从落地款的Model XA开始,记得是在高雄音响展上,代理商现场佈置得很漂亮,配上全套瑞士Orpheus器材,在宽阔的展场上发出饱满而丰富的音乐能量,此后我还有几次机会在音响店试听Model XA,可是Model XC听到的机会就相对比较少了。Model XC的外包装很讲究,送来杂志社这对装在两只大大的航空专用行李箱里面,箱子很重,拆箱倒是轻松得多,而且把喇叭保护得很好。
Model XC与Model XA算是兄弟,系出同源,整个Estonia喇叭的研发从2006年开始,主事者Alfred着手实验新的箱体材料与新技术,并配合他想像中的「雕塑造型」,最后Alferd锁定在一种新的複合材料,本质是压碎的大理石粉,然后加上其他Alferd实验的材料,用来制作Estelon喇叭的箱体。这种材料聚合之后具备很高的质量与刚性,而且内部阻尼特性很好。质量高与刚性高,代表箱体不容易受到喇叭震动所影响,而高内部阻尼特性,可以「卸除」喇叭震动的负面影响,事理论上用来制作喇叭箱体的好材料。在还没设计箱体结构之前,Estelon从材料着手,可说已经成功了一半。
包含声学理念的「E-Ion」箱体造型
为什么Estelon的箱体造型长这个样子?原厂的资料没特别说明,我第一次看到老大哥Model XA的照片,直觉长得像花瓶,上窄下宽,设计者Alfred则称之为「E-Ion」形状。原厂资料显示,「E-Ion」造型不仅是为了外观漂亮所设计,同时包含了声学设计的理念,而相同的喇叭设计造型也延续到Model XC。请注意Model XC喇叭MTM(中低音、高音、中低音)单体排列的方式,上下两端是宽的,中间安置高音单体处是窄的,而且箱体左右向后延伸处,没有直角,而是平滑的圆弧。中央高音单体位置比较窄,一方面是高音单体面积较小,更重要的是刻意缩小这里的面积,避免绕射造成相位漂移或失真。两个中低音单体上下夹住高音单体,箱体也顺势宽了一些,不仅配合单体尺寸,也适度增加箱体容积,创造充足的低频响应。
「E-Ion」箱体的特殊造型,还有什么声学上的考量?因为箱体不是由平面的MDF板制作,所以箱体不管外表或内部,都没有平行面,藉此打消箱内驻波。由于式手工打造,原厂资料说每一对Model XC(Model XA也一样)的箱体都在厂内经过调校(individually tuned),我不禁想到小提琴的制作,全世界没有两把小提琴「一模一样」,就是因为手工制造时打磨黏合都有差异,声音也不一样,这Estelon作喇叭,似乎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因为「E-Ion」箱体外观也没有平行面,造型还有许多圆弧,所以空间里面声音的反射,不会和喇叭箱体再次共振,使得喇叭更容易与空间声学条件融合在一起。这点我倒是以前没想过,喇叭箱体本身也是造成声音反射共振的来源之一,难怪许多造型特别的喇叭,声音也别具特色,或许道理和这一点是相通的。
全部采用德国Accuton陶瓷单体
Model XC身价不低,用料也很捨得。单体用的全是德国Accuton的陶瓷单体,高音是30mm内凹式振膜陶瓷单体,中低音则是173mm陶瓷单体。我不知道Estelon使用的Accuton陶瓷单体是不是在自家工厂内还有加工过,或者是直接拿Accuton现成的单体来用,但原厂的资料上特别说明了短音圈、长磁隙的设计,高音单体配置了32mm的钛金属音圈,重量比传统铜线更轻,所有单体都使用高磁力、低质量的强力与钕磁铁。此外,Estelon在安装单体上去之前,厂内会用测试讯号预先「熟化」单体,这样喇叭送到您家里时,直接接上去热身一下,应该就有不错的表现。不过原厂有些保守,说明书上建议用家必须熟化300~400小时,看来是求好心切。
2阶分音设计
分音器的设计走极简路线,采用2阶分音,也就是12dB滚降,少一点被动元件,少一点功率的损耗,喇叭会比较好推,而且元件样样精选,譬如Mii Teflon混合电容与Kubala-sosna内部配线。Kubala-sosna这个牌子的线材在国内知名度相对没那么高,但国外价格很高。原厂怎么挑选元件?老方法,没办法用仪器测量,只能一样一样A/B比对,慢慢试听、慢慢磨、慢慢搭,找到最好的组合。Model XC的箱体也是这样,钢烤版需要慢慢抛光,暗色版也一样,这些打磨功夫全都没法靠机器,通通要用人工,难怪喇叭要价高。还有哪一件事情让Model XC价格不能低?出厂之前全部要由Alfred亲自聆听验收,这又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品管工程。
从箱体材料、单体选用、内部配线、箱体打磨等等,处处讲究,Estelon确实不负其身价,剩下的只有从声音验收。Model XC在U-Audio二十多坪的试听室里面,看起来尺寸不大,但视觉上却很和谐,我拿Klimo Merlin前级与VTL ST-80后级搭配,真空管的组合,低频段柔美舒服,但速度感稍嫌缓慢。换上德国Accustic Arts ES CD与综合扩大机,感觉就对了,原本略胖的形体,在Accustic Arts ES身上显得收敛许多,匀称许多,整体均衡感也不会偏向低频段,而是高中低频分布平均,所以在试听Model XC的过程中,就以全套Accustic Arts ES搭配。
如同落地喇叭般的气势
身为高价书架喇叭,Model XC却有着落地喇叭的气势,而且效率不错,用Accustic Arts ES综合扩大机就推得很好,这部综合扩大机功率多少?8欧姆90瓦,4欧姆120瓦,看来Model XC不难搞。Model XC的声音有着均衡匀称的特质,声音密度很高,对于音色的表现很准确,高频段尾韵的延伸带有高贵感,这种高贵的质感我推测是陶瓷高音单体的作用,而低频段的表现则超乎我的预期。为什么?一般陶瓷中低音单体可以表现出很好的线条感,很容易呈现声音的张力,但有时候听感比较不那么轻松,Model XC则在低频段有着柔韧的Q度,弹跳有力,音乐张力也不错,但没有那种略带神经质的紧张感,这种「紧中带松」的特质,可说是Estelon喇叭的魅力所在。
譬如在听女高音演唱的时候,许多人喜欢高亢嘹亮的歌声,但却不喜欢紧张跋扈的尖锐感,Model XC可以在高亢与柔美之间,呈现出音乐均衡之美。例如弗莱明演唱的「我亲爱的爸爸」(O mio Babbino caro),音乐从竖琴与弦乐开始,女高音紧跟着唱起「O mio Babbino caro」,Model XC把那小女儿跟爸爸撒娇的气氛呈现得很好,既然是撒娇,那就不能紧绷,弗莱明歌声有着漂亮的厚度,为了表现撒娇,求爸爸让自己嫁给心爱的男生,喉韵之间带着些微的气音,Model XC都细腻地表现出来,就是这般巨细靡遗地把唱片的细节呈现,让我们听到「我亲爱的爸爸」里面丰富的情感变化。
这「绕指柔」在Model XC上面表现的很美,不过没有把Model XC「百炼钢」那一面表现出来。别以为Model XC只是「书架喇叭」,它的尺寸与容积,其实不输中型落地喇叭,低频再生的能力也不能以一般书架喇叭等閒视之。原厂标示频率响应为45Hz~28kHz,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百万等级的喇叭,低频只到45Hz,会不会有些保守?其实这45Hz可是货真价实,可以威猛发狠的。U-Audio的试听室有20多坪,这么大的空间看似对Model XC有些大,但猛力催起来Model XC可是「什么都不怕」。
优秀的动态范围
我想举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作为例子,听由小克莱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DG版。这是许多发烧友津津乐道的版本,我相信大家都熟悉「命运」的开始,「噹、噹、噹、噹」连续重击,彷彿命运无情的敲打,不过我要推荐大家去听第四乐章,但是大家可不要把CD切换到第四乐章直接听,因为贝多芬不希望您这样听。为什么?谱子上面写着,第三乐章到第四乐章是「不间断」衔接,所以我们应该从第三乐章结尾前两分钟听过去,一路进到第四乐章。这样听比较好吗?第三乐章的结尾是一段黑暗的路途,乐团音量很小,音乐走入小调,慢慢地鼓动翻搅,音乐逐渐走入大调,彷彿通过隧道一般,一路黑暗逐渐看到光明,然后再第四乐章的开头轰然巨响,光芒万丈。
不是讲Model XC吗?怎么讲起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来了?我们不是说音响要有优秀的动态范围,这才够水准?动态范围是音量最低到最高的对比,这段由黑暗到光明的对比,恰恰好是试金石。在第三乐章结尾时,交响乐团演奏的音量很小,逐渐由小调进入大调时,音量的变化也不大,等到第四乐章一冲出来,火力全开,如果交响乐团猛力冲出时,喇叭撑不住,马上会想把音量调小。我用Model XC这款「书架喇叭」会担心乐团冲过头吗?不会,Model XC的整体能量感一点也不输给尺寸差不多的落地喇叭。
层次、条理分明的低频
「命运」的第四乐章这么简单过关吗?不,从黑暗到光明的隧道出来之后,铜管火力全开,缓步垫高、落下,一波又一波向上拔高,直上云霄,那是欢星鼓舞的音乐,是一丝乌云也没有的万里晴空,光芒万丈,Model XC把铜管的嘹亮与交响乐团厚实的声响融合在一起,呈现出光彩夺目的绚丽色彩,低频段不偏厚重,而是线条清晰分明,这般听「命运」第四乐章,让波涛汹涌的震撼力,更显得条理分明。贝多芬写这首交响曲的时候,并不是莽撞地让交响乐团冲出来,而是由低而高,一波一波谨慎地把光明的一面推向最高潮,在Model XC上面,圆融、和谐、线条三者兼备,让「命运」的最终乐章感性的迎向光明,更多了理性的呈现。我知道我在听音响,那是我的工作,但我更思索着贝多芬写音符的念头:那是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的冲撞与融合。「命运」第四乐章继续走着,第三乐章的音符混了进来,贝多芬再一次掀起由黑暗到光明的高潮,Model XC很猛,厉害的不是如浪潮般袭来的低频,而是层次、条理分明的低频。
以低频量感来说,更大尺寸的喇叭可能比Model XC要多,那是喇叭设计的物理特性,但Model XC厉害的是拥有超出喇叭尺寸预期的低频,而且是控制得非常好的低频。我想举华格纳歌剧「唐怀瑟」序曲为例,大多数人听的是交响乐版,可是我手上另外有钢琴独奏版。以气势来说,钢琴独奏版绝对比不上交响乐版,就算钢琴是乐器之王,一部钢琴也不可能和交响乐团那么多乐器的动态对比相抗衡。咦?那我何必拿钢琴来比较?第一、交响乐版改成钢琴版,代表钢琴版一定很难。第二、要用钢琴交代媲美交响乐团那么多的声部,代表钢琴要非常「浪费音符」,演奏时十支手指头几乎要不够用。
迷人至极的好喇叭!
好,难是录音的演奏家难,关音响何事?简单的部份不说,当钢琴要表现宛如交响乐团的音乐高潮时,声部的交织靠的是左右手快速的敲键,用複杂的和声推出气势,这对音响就很难了,尤其是低频段的清晰度,如果喇叭没有够乾淨、够快速的低频,那么钢琴就容易糊成一团,缺乏线条,变得轰隆隆的,而且钢琴延音踏板的运用,可以增加钢琴声响的量感,但也会影响音符的清晰度,要听钢琴演奏者多厉害,靠的也是准确的音响重播。我拿Model XC听史岱费尔德(MArtin Stadtfeld)演奏的「Tannhauser Overture」(李斯特改编版),开头是弱音,慢慢地向上推,带出「唐怀瑟」的主题,然后酝酿高潮,史岱费尔德技巧惊人,触键与踏板控制非常厉害,但这Model XC更厉害,把这些录音的细节一点一滴表现出来。我怎么会觉得Model XC厉害,听史岱费尔德的录音在先,然后他来台湾演奏时我又複习了一次,听现场的时候多了一番视觉享受,可是脑海里却不断想着Model XC的表现,钢琴表现明快又不乱,力度强悍实有重量,轻盈之时能飘逸。唉,这真是一对迷人至极的好喇叭!
数十年功力造就的工艺制品
身价破百,Model XC在许多人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精緻喇叭,可是Model XC真正的价值,并不在多好的用料,而是Alfred累计数十年的设计功力,凝聚出宛如艺术品一般的工艺制品。Model XC不简单,身形不算大,表现音乐却是精緻中带有庞大,您可以大声播放音乐,让Model XC呈现巨大之美,但是在百炼钢之外,Model XC一样有绕指柔,它不滥情,却能呈现唱片音乐中真挚而深刻的情感,光是这一点,百万身价便已值回票价。
器材规格
型式:两音路三单体低音反射式喇叭
使用单体:七吋低音单体×2,两吋高音单体×1
频率响应:45-28kHz
阻抗:4欧姆
内部配线:Kubala-Sosna
最低建议扩大机功率:20瓦
尺寸:1260×332×394 mm(H×W×D)(包含脚架)
重量:42 kg(含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