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音乐至上的核心价值-Yamaha CD-S2000/A-S2000
2016/6/29 11:12:37
|
作为日系音响的实力厂家,Yamaha的品牌形象颇为耐人寻味,Yamaha旗下有脚踏车,设计颇有品味;Yamaha旗下也有游艇引擎,走一趟淡水不难看到小游艇的船外机挂著Yamaha的招牌;Yamaha也有高尔夫球具,走科技路线的宣传,让许多想缩小差点的进阶玩家趋之若鹜;不过,今年在功学社举办的产品说明会当中,Yamaha原厂行销部门则说:「2008年Yamaha已经确定了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The Sound Company』,其他都是核心价值周边衍生的『业外』。」对照著送来U-Audio编辑部的Yamaha CD-S2000 SACD唱盘/A-S2000综合扩大机,原厂这番说法点滴在心头。
以「Sound」作为企业核心价值
CD-S2000唱盘与A-S2000综合扩大机的造型,彷彿把时空拉回日系音响全盛时期的记忆。淡香槟金色机壳,透露出高贵却不俗气的光泽,两侧实木护板,则勾勒出典雅传统的风格,方方正正的箱体格局,却包含著大和民族一丝不苟的工艺精神,每一吋都仔细打磨,光洁无暇。这才是真正的Hi End精神,即便这套数位讯源与综合扩大机的简单组合,Yamaha依然流露著精致工艺的风范,也更能体会Yamaha把企业核心价值放在「Sound」相关产业的说法。
从乐器起家,Yamaha可说是最接近音乐的音响厂家,他们的吉他畅销全世界,钢琴也差可和百年老店史坦威与贝森朵夫抗衡,但Yamaha钢琴却远比欧洲老厂便宜许多,在音响上面,Yamaha也承袭了这番「高贵不贵」的精神。看看CD-S2000与A-S2000,这么精致的器材,单机定价却不到十万元,若是换上欧美Hi End品牌的Logo,不知道要贵上多少倍?我相信在Yamaha的核心价值当中,还包括了「用普及的价格推广最佳产品」的意识。
CD-S2000与A-S2000搭配最对味
我本想让CD-S2000与A-S2000分成两篇评论来写,但反覆思量,却还是写在一起了,因为这两部器材一致的设计走向,视觉上摆在一起最漂亮,而两者走全平衡的设计,配成对使用也是最佳搭档。虽然在U-Audio停留时,我也拿了Cyrus、Audio Space、Logic来搭配,但最好的表现还是把CD-S2000与A-S2000以平衡连接效果最好,所以最后还是把两部器材写在一起了。
纳入古典设计元素
看到CD-S2000与 A-S2000,很容易联想到早年Yamaha CA 1000与CA 1010综合扩大机。
重新高举「音乐为企业核心价值」的Yamaha,在CD-S2000与A-S2000也展现了不一样的风范。熟悉老音响器材的朋友,看到CD-S2000与 A-S2000,很容易联想到早年Yamaha CA 1000与CA 1010综合扩大机,拨杆式旋钮与切换开关都像极了,而金属机箱加上实木护板,本来就是经典的音响设计元素,譬如Accuphase与Luxman,顶级系统也总不忘把两者兼容并蓄。Yamaha这次在「普及」机种上纳入古典元素,让CD-S2000与A-S2000别有一番复古现代风,也有「平价奢华」的味道。
将CD-S2000与A-S2000与摆放到音响架上,倒是费力的工作,看起来尺寸不特别大的CD-S2000与A-S2000,分别重15公斤与22.7公斤,颇令人意外。虽然重量级的音响不等于好听的音响,但越重的器材肯定有更多的用料,在物料价格高涨的时代,更给人「实用主义」的价值感,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显得货真价实。
好干淨的底声!
不忙拆机,先和Focal 816V配起来听听看。CD-S2000与A-S2000轻松地驱动著816V,第一印象是:「好干淨的声底」,彷彿少女肌肤一般的白淨无瑕,透著淡淡的粉红,CD-S2000与A-S2000的音乐显得纯淨又自然。像是阿格丽希的「萧士塔高维奇钢琴协奏曲」,刚劲的演奏中透露出有弹性的韧劲,又像是拉图指挥的「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二乐章,那彷彿不在人世间的轻盈旋律,反覆漂浮,CD-S2000与A-S2000的诠释好似阿尔卑斯山间静谧的湖水一般,平静中藏著荡漾涟漪,这样的音乐,直叫人忘记音响的存在,只想好好听音乐。
这是一套加起来十馀万音响系统的声音吗?我不断的怀疑著自己的耳朵,这年头要找「物有所值」的器材已经很难了,CD-S2000与A-S2000难道可以达到「物超所值」的境界?请编辑部同仁一起帮忙,拆开内部一探究竟。延续著日系器材的严谨,CD-S2000与A-S2000的内部确实有料。
从DAC开始就走「全平衡」设计
让我们先从CD-S2000看起。如果有机会看到CD-S2000(我知道Best Buy卖场平常就有展示,不妨去试试看),请试著放一片CD进去,抽屉式承盘早已经是CD的既定操作模式,但像CD-S2000这么有「高级感」的CD/SACD唱盘,绝对少见。承盘进出几乎没有声音,CD抽屉轻轻地滑出来,超薄的CD承盘更是绝对的高级感。数类转换晶片採用Burr-Brown PCM1792,并採单声道模式工作,可收讯噪比更高的表现。
买CD唱盘,数类转换器的规格大家都差不多,因为晶片就是那几家做得最好,但为何CD唱盘的声音表现高低有别?关键还是类比放大的技术。CD-S2000强调从DAC开始便走「全平衡」,送入低通滤波与输出缓衝级,OP则选用NE5532,这是一颗满老的的OP,但却是名满天下,早年Studer、Revox到现在的德国mbl,都还喜欢用,优点就是耐听顺耳。在电源供应上,CD-S2000把数位与类比的供电完全分离,这是Hi End惯用的手法,但CD-S2000并未达到Hi End价格,照顾细节的周到却不遑多让。
图左上,数位与类比採各自独立供电设计;图下则是由密密麻麻的IC砌成的类比放大线路,实在是相当惊人!
新颖而先进的设计
A-S2000的平衡线路,Yamaha称之为「浮动平衡功率扩大器」,从电源到放大都没有接地,避免从地端引入噪讯
接下来我们拆开份量很重的A-S2000,电源从中将机箱区分为二,左右声道分立,中央盖住电源的横杆,不是拿来装饰用的,而是为了强化机箱的刚性。A-S2000的平衡线路,Yamaha称之为「浮动平衡功率扩大器」(Floating Balance Power Amplifier),从电源到放大都没有接地,避免从地端引入噪讯,连功学社的技术人员都觉得是新颖而先进的设计。
此外,A-S2000的音量控制也有创新的设计,传统採用皮膜电阻音控,失真较高,且高、低音调整则是在音量之后再进行调变,都会增加失真。A-S2000则採用3个数位音量IC并联控制,让讯号只经过一个迴路。调整A-S2000的高、低音控制钮时,会发现增减是採级进式,代表内部迴路切换正在作动。作为一部综合扩大机,A-S2000可说是功能齐备,它不仅是一部接受高电平讯号的扩大机,内部还配备的MM/MC唱头放大,同时还有独立的耳机放大机,可以驱动低阻抗的耳机。
看完CD-S2000与A-S2000精彩的内部,实在佩服日本人的工艺精神,能在有限的预算当中,做出这么杰出的SACD唱盘和扩大机。在Yamaha原厂提供的型录中,裡面有一段文字:「我们(Yamaha)也是最先提供大量生唱、高品质音频组件和推出许多传奇性的立体声音响组件的公司其中之一。我们真诚的希望您可享受Yamaha Nature Sound HiFi所带来的体验。」以上全文照录,虽然文字有些日式文法,但从大量生产与高品质的关键字,不难想像为何CD-S2000与A-S2000可以以合理的定价,提供优质的产品。我们可以说,Yamaha以量制价,提供类似IKEA的品质升级价值。
与CD-S2000和A-S2000配成对的Yamaha喇叭,则是SOAVO 1与SOAVO 2,但编辑部没有一併借回来,聆听搭配以Focal 816V担纲。CD-S2000是一部SACD与CD兼备的唱盘,而为了追求更高的音质,面板还有「Pure Direct」按键,播放音乐时会把所有不相关的电路一併关闭,显示幕也会暂停。切到「Pure Direct」档位时,音乐背景有更干淨通透的表现,但看不到曲目相关讯息。这倒不影响操作,对声音有帮助,自然切换在「Pure Direct」模式聆听。
聆听SACD表现极佳
具备SACD功能的CD-S2000,不听SACD就可惜了,先天规格优于CD的特质,在CD-S2000与A-S2000上面表现得好极了!通透开阔的音场与丰富的音乐细节,不是一般CD可以比拟,我一直很喜欢德国老虎鱼的录音,像是Sara K.的「Hell or High Water」(SFR 357.4039.2),迷濛的嗓音配上清澈的吉他伴奏,十足民谣风,在CD-S2000与A-S2000听来通透中带有甜润的滋味,高频轻松地延伸,却没有紧绷与刺激感,而是一清如洗的纯淨。
发烧女声最迷人
在中高频的表现上,CD-S2000与A-S2000带著些许的「甜味」,聆听发烧女声最是迷人。Sara K.已经让人迷醉,换上绫户智绘的「To You」(EWSA 0078),更是流露有如陈年威士忌一般的甘醇。翻唱Jim Croce的「I Got a Name」,钢琴伴奏颗粒清晰,音符通透,绫户智绘宛如黑人灵魂歌手般沙哑的嗓音,延伸出些许的甜美稚气,彷彿可以想见绫户智绘娇小的身躯,坐在平台大钢琴前面自弹自唱。而在刻意放慢速度的「Imagine」当中,音符起落之间,那短暂的无声,CD-S2000与A-S2000的音乐背景漆黑而深邃,更带出宁静的气氛,聆听的情绪跟著音乐的起起伏伏,自在地荡漾著。
连CD也有纯淨通透的质地
CD-S2000与A-S2000表现「纯粹的滋味」,在简单配器的录音最是明显,而且不侷限于SACD,连CD也有纯淨通透的质地。像是David Roth的「More Pearls」(SFR 357.6041.2),音乐最是简单,人声加上吉他伴奏,又是耳熟能详的曲子,像是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或是Carole King的「You’ve Got a Friend」,每一首都隽永清新,David Roth的诠释更显风清云淡,内敛的音乐表情,听来好生舒服。以816V搭配CD-S2000/A-S2000聆听,那种轻轻柔柔的感觉,彷彿棉花一般的软质,一点也没有压力。
赋予乐器适度的重量感
在通透自然之外,CD-S2000与A-S2000也表现出适当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或许Yamaha的设计者希望走轻松聆听的风格,CD-S2000与A-S2000并不是密度极高的声音走向,而是赋予乐器相当的重量感,但不显得紧绷。聆听的感受偏向轻松自在,而不强调音乐的强烈情绪。像是「The Tube Only Night Music」(Tacet S136)这张莫札特的音乐,轻松自在的个性更为明显,轻松的小夜曲彷彿可以想见巴洛克式的宫廷晚宴,王宫贵族跳著愉快的舞步。
是的,CD-S2000与A-S2000的音乐总是带著愉悦的听感,而不是增添聆听的紧张气氛。像是聆听「阿兰辉兹吉他协奏曲」(Mercury 475 6184)这张Living Presence的经典,重新製作的SACD,吉他独奏的形体大小均衡,没有夸张的演出,细节表现非常优秀。但CD-S2000与A-S2000在表现宏伟音场上,似乎有些保守,但在细部表现则可圈可点,你可以轻松地注意到吉他演奏的细部表情,弦乐协奏时各声部的分离度也很好,可是在音乐最强烈之处,CD-S2000与A-S2000则略微收敛,少了点激情。这倒不是说A-S2000在驱动816V上面力有未逮,而是音乐表现的性格,在最强烈的乐段,A-S2000也试图保持著均衡的姿态,偏向理性的条理分明,让音乐显得不那么激昂,或许这也是CD-S2000与A-S2000耐听的根源吧!
以「大量生产」,走出Yamaha高贵不贵的道路,CD-S2000与A-S2000从设计上追回1970年代Yamaha经典器材的外观元素,但内部线路则是完全新颖,让这套SACD/AMP的简单两件式组合,拥有「向上挑战」的实力。在表现音乐的走向,CD-S2000与A-S2000无疑是理性的器材,两者都拥有极低的背景噪音,优秀的音乐质地与通透的音场表现,甚至在中高频的表现,更有著些许甜美的表情,但整体而言,CD-S2000与A-S2000走的还是「纯粹派」的路线,是抽丝剥茧,是把音乐的细部表情清晰呈现的高手。如果重现录音当中每一吋细节是搭配音响的第一考量,那么CD-S2000与A-S2000可说是上上之选。
器材规格
CD-S2000 SACD唱盘
型式:SACD/CD唱盘
类比输出端子:平衡/非平衡各一组
数位输出端子:Toslink光纤1组、RCA同轴1组
频率响应:2Hz~22kHz(CD)/2Hz~50kHz(SACD)
谐波失真:0.002%(CD)/0.0017%(SACD)
讯噪比:116dB
动态范围:100dB(CD)/110dB(SACD)
类比输出电平:2V
尺寸:435×147 ×440mm(宽×高×深)/重量15公斤
参考售价:12932元
A-S2000综合扩大机
型式:晶体综合扩大机
输入端子:平衡1组、高电平1组、唱盘MM/MC 1组
输出端子:RCA前级输出1组、REC输出1组、喇叭输出端子2组
输出功率:RMS 90瓦(8欧姆负载)
总体谐波失真:低于0.01%(平衡)
讯噪比:98dB
高电平输入灵敏度:150mV
阻尼因数:160
频率响应:5~100kHz(+0/-3dB)
尺寸/重量:435×137×465mm(宽×高×深)/22.7公斤
参考售价:15399元